李怡專文:具有特異體質的政權─暴力打天下,暴力治天下

胡耀邦(右)接受陸鏗訪問時曾說,中國強了而台灣還不願意統一,「那就要帶點強制了。」圖為胡耀邦與鄧小平。

就如同胡耀邦,在文革後掌權儘管顯得比較開放,但在1985年接受陸鏗訪問時說,中國的經濟強大了,國防力量強了,台灣若還不願意統一,「那就要帶點強制性了」。

失敗者回憶錄169:愛國民主派的錯念

九七主權轉移後,香港的抗共運動就一直由「愛國民主派」主導,直至2010年之後,本土派在香港興起,並在年輕人中逐漸成為主流。我在2013年出版《香港思潮》一書,引言是「從無到有的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有關本土意識,容後再談。

這裡先談談2010年之前愛國民主派主導的社會意識。

自從1980年「九七」問題浮現以來,香港人一直在抗共的社會思潮中掙扎。開始時,香港人寄望在中英談判中,達致九七後英國以某種形式留下來,包括「延後轉移主權的日期」「主權換治權」「九七後繼續留在英聯邦」等等。而當時大專界關心國族命運的學生領袖們,就從概念出發反對殖民主義,嚮往民主和民族主義,支持中國「收回主權,民主治港」。中共總理趙紫陽給港大學生會的覆信說:「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是我國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則。將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即你們所說的『民主治港』,是理所當然的。」

一些對中共有幻想的人士,包括天真的學生,就認為中共承諾給香港民主了。他們都忽略了這段話的前半截:「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是我國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則」。意思就是中國現在已經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了。換句話說,將來香港實行的「民主治港」也離不開中國式的民主。所以,我參與的「香港前景研究社」的朋友,和倪匡這些作家,並不相信趙紫陽講的「民主治港」。民調也顯示,大部分香港人不相信中共承諾。移民潮此起彼落,「起」是中英達成協議和六四屠城;「落」是因為香港仍然繁榮,有賺錢謀生機會。

且岔開話題談談趙紫陽。八九民運後,許多人都因為趙紫陽反對鎮壓並為此下台,對他持肯定態度。實際上,根據解密文件,戴卓爾夫人(台灣譯柴契爾夫人)當年訪問北京,主要的談判對手是趙紫陽,見鄧小平只不過是鄧對趙提出的「九七收回主權」作權威確定。也就是說,趙紫陽當年對香港人說「怕什麼」和「民主治港」,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中共領導層的共同意向。

就如同胡耀邦,在文革後掌權儘管顯得比較開放,但在1985年接受陸鏗訪問時說,中國的經濟強大了,國防力量強了,台灣若還不願意統一,「那就要帶點強制性了」。

中共的高層領導,無論後來有過怎樣開明的表現,但能夠上到高層,幾乎一定在長期「製造血污海」的鬥爭中,曾經心狠手辣地執行過殘酷政策。許多中共黨員,表面都很開明,甚至本性也可以說不壞,但參加了這個列寧式政黨後,合起來就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 (相關報導: 李怡專文: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 更多文章

除了趙紫陽給港大學生會的覆信,鄧小平在1984年談到一國兩制時說,港人治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並解釋「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又說「可以罵共產黨,我們不怕他們罵,共產黨是罵不倒的」。他的意思可以詮釋為香港人可以「反共」,只要不「反中」就是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