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不到錢也要拚!這群台商做出MIT衛星

台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遙測衛星「福衛五號」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從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升空。(資料照,美聯社)

凌晨2點50分,新竹科學園區漆黑靜寂,但國家太空中心大樓卻燈火通明。大廳擠滿上百位學者、科學家和企業高層,儘管熬夜,但他們難掩興奮神情,守在大螢幕前,等待遠在美國加州的火箭升空。

「五、四、三、二、一!」

他們跟著塔台倒數計時。數到「1」時,火箭發出巨大聲響,筆直沖入雲霄,他們看著第1節火箭脫離,第2節火箭點火、熄火,到第676秒,火箭外殼脫落,搭載太陽能板、猶如長一對翅膀的金色衛星,彈進漆黑的宇宙裡。

「福衛5號衛星成功進入軌道!」歡呼聲此起彼落,有人吶喊,有人流淚,有人緊緊相擁。不少是年逾半百、講究理性的台灣科學家,這一刻,全都變成第1次仰望星空的小孩。

因為現在,他們能驕傲的指著星空,「瞧,那顆星星我做的!」

福衛5號是台灣第1顆自製的衛星,距離地球720公里,可以看見地面只有2公尺的物品,它如同「台灣的眼睛」,可找出台灣哪條河川受到污染,可協助搜尋失蹤的船隻。

福衛5號誕生前,台灣所有衛星都是向國外買來,衛星影像的儲存、加密和解碼,都要靠國外,1年得花上新台幣上千萬元租用海外衛星接收站;但福衛5號成功運轉後,不必再向他人伸手。

太空熱!馬斯克、孫正義都投資台灣花7年自製衛星,搶到入場券

不過,自製衛星這是條崎嶇路,他們一走就花了7年。「沒有人教,沒有論文可以參考,也沒有相關專利,」太空研究中心前主任張桂祥指出。「沒錢、沒人,沒經驗」,但他們仍拚了命,做出台灣第1顆自製的衛星。

為了它,全台產、官、學大集結。除太空中心外,還包括國家實驗研究院旗下儀器科技研究中心、晶片中心,學界包括成大、交大、清大和中央大學等教授群,還有約十幾家台廠參與。

這群台廠來自五湖四海,有些做無人機,有些是半導體業,有些根本沒做過航太零件,一切從零開始。但若沒有這群手握國際級技術的企業,福衛5號不可能上太空執行任務。

他們抓住「太空時代」的新機會:高盛今年4月出具研究報告,指出因太空梭與衛星建造成本降低,太空投資大幅成長,2015年投資太空領域的公司就超過50家,金額約1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60億元),是過去15年的總和。報告認為,未來20年,太空產業將成長至上兆美元的規模。

太空產業早已成為全球顯學,這次搭載福衛5號上太空的火箭,由美國SpaceX公司製造,它正是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所創立;軟銀創辦人孫正義今年也斥資10億美元,投資美國衛星網路公司,用作建造低成本衛星。

當世界級企業探索太空商機,台灣的「太空尖兵」等於拿到一張價值上兆美元的入場券。

製造「眼睛」的微像設計產品只花美國1/5人力

他們把台灣衛星送上太空,靠兩項本事:一是拚毅力,二是求完美。

讓福衛5號擁有「千里眼」的幕後功臣,是微像科技。微像董事長王文良早年在美國矽谷創業,10年前為參與印度「登月計畫」,回台成立微像,印度現在探測月球的衛星,就是用他們的影像感測器。 (相關報導: 接收聯繫順暢 福衛五號進入太空「狀態健康」 更多文章

影像感測器分兩種,一種是CCD(感光耦合元件),另外一種是COM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傳統衛星大多用CCD,因影像雜訊較少,但該產品一來是國家管制品,買不到,二來台灣也沒能力自製,因此太空中心轉個念頭,改找專做CMOS感測器的微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