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一月十五日的黨主席選舉,賴清德的當選毫無疑問,距離取得總統大選參選門票也只有一步之遙,接下來應該就是賴清德的主場,只是,接下來賴清德引領的民進黨,是承繼2020的神奇逆轉勝還是2008年的連選連敗、最後在野8年的慘況?可能才是政壇目前最大的懸念。當然,不論何種形式的發展,也都隱隱牽動台灣的未來。
鬥爭高嘉瑜是十一寇事件重演?
選民心海底針,一年多前的選情預測很難一葉知秋,如果從歷史過程的相似性來看,民進黨九合一大敗後的敗選檢討,未見直指核心,反而開始清算黨內較常表達不同意見(其實連異議都談不上)的高嘉瑜及王世堅等人,那就難怪有人拿2007年民進黨清算異議的人士的十一寇事件類比,不過,套一句眾人皆知的諺語,「人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表面上看來相似的歷史事件其實已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正好凸顯民進黨的轉變及困局。
多元民主國家能夠維繫的關鍵要件,就是公民能包容及尊重不同意見者,所謂「寇」者不是和盜賊就是和仇敵連結,將黨內不同意見的人打為「寇」就已是典型的反民主,以敵我來關係來界定競爭關係,政黨之間不可能和平共存,也不可能平等溝通;而十一寇事件則是民進黨瘋到在同黨內再區分敵我,自己人關起門來打到你死我活,最後當然是兩敗俱傷。
當年堂堂十一寇 如今小貓兩隻
然而,如果要拿當年的十一寇事件來和高嘉瑜、王世堅當今兩大「戰犯」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不同是,當年還有堂堂十一寇,現在卻只剩小貓兩隻,換句話說,和當年相比,民進黨並未更多元,反而是更一言堂。第二個不同是攻守異位,當年的王世堅是基本教義派、更是打寇急先 鋒,現在的王世堅卻淪為鐵綠眼中釘,而昔日不少名列十一寇者現在反而成為民進黨「本格派」,捍衛黨的基本教義,就以鄭運鵬為例,當年算是民進黨的溫和改革派,形象清新,但這兩年不但不分青紅皂白完全服從黨意,更不惜攻擊黨內的異議者,例如要求嚴懲萊豬表決時棄權的林淑芬,也針對直言林智堅學歷爭議的高嘉瑜反酸「將來出事誰要幫妳」,走到此一地步,民進黨已不只是一言堂,簡直就形同黑道幫派了。
換句話說,和當年相比民進黨是每況愈下,然而,真正的關鍵轉變則是,當年十一寇凡有參選者幾乎全是輸家,相反的,高嘉瑜和王世堅則是選舉贏家,換句話說,同樣面臨環境不利,十一寇是與黨共亡,但高嘉瑜王世堅二人卻能逆風而上;贏家與輸家的對比之間,與其說是個人的差別,不如說民進黨執政前後的作為確實改變了台灣版塊,讓座標位移。奇特的是,民進黨或綠營支持者卻有如時間凍結,全未跟著版塊移動,才會出現黨內集體修理選舉戰將的怪現象。 (相關報導: 高嘉瑜強到民進黨不敢鍘?游淑慧爆3次選舉結果嗆:喊開除的人自不量力 | 更多文章 )
從十一寇事件就可以看出,政治上打擊異己的動力通常不是表面上的信仰或意識,形態,而是利益與權力爭奪戰,當時對付十一寇(泛新潮流系)的背後,其實就是民進黨內競爭對手(廣義的反新潮流系)因應修憲改成單一選區制度的激烈競爭,先在黨內進行排藍民調,讓這些「平常靠著藍營媒體支持度的候選人」(這句話頗有現在批高嘉瑜的既視感)無法出線,但排藍後出現的候選人和民意距離更遠,最後在北部更幾乎全軍覆沒,排藍民調不只重傷十一寇,更嚴重的是,單一選區制度在北部成了民進黨菁英的選舉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