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佛教爭奪戰》搶進東亞、東南亞文化圈 印度積極發展「佛教外交」

印度佛教聖城菩提迦耶,著名的摩訶菩提寺,傳說釋迦牟尼當年就是在這兒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美國之音記者朱諾拍攝)

中印軍隊在洞朗地區對峙了70多天後,終於結束了這場危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次事件不會對中印關係起到任何促進作用。相反,它或許標誌著,印度將其與中國在經濟、外交、地緣政治領域的競爭關係,拓展到了直接的軍事對抗關係。長期以來,中國並沒有將印度視作競爭對手,但印度卻一直視中國為其強國路上的最大障礙。尤其是以莫迪為首的「印度人民黨」上台之後,印度開啟了一波從各個方面學習中國、遏制中國、超越中國的針對性行動。從尼泊爾、不丹這樣的喜馬拉雅山緩衝地帶,到斯里蘭卡、孟加拉這樣的南亞後院;從緬甸、越南等東南亞鄰居,到西亞、非洲等擁有大量印度移民和勞工的地區;莫迪上任後頻繁出訪所留下的足跡,無一不彰顯出其明確的針對性。在從硬實力上趕超中國的同時,印度也希望在軟實力的較量中勝出。「佛教外交」(Buddhist Diplomacy)便是莫迪政府力圖增強印度軟實力的一項舉措。

印度的佛教外交

2015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參加了一場印度教與佛教的對話會議。會議分別在新德里和佛教聖城菩提迦耶(Bodh Gaya)設立了兩個會場,其主題是「化解宗教衝突和增強環境意識」。作為會議的首席嘉賓,莫迪在發言中宣佈:印度將「領導全亞洲,推廣佛教文化遺產。」

印度總理莫迪參加集體瑜伽活動(2015年6月21日)。 他積極向全球推廣印度的軟實力,瑜伽則被作為代表。 莫迪是瑜伽愛好者,在參加國際活動的時候,他不忘與世界各國的政治領袖們探討一番練習瑜伽的益處。
印度總理莫迪參加集體瑜伽活動,他積極向全球推廣印度的軟實力,瑜伽則被作為代表。莫迪是瑜伽愛好者,在參加國際活動的時候,他不忘與世界各國的政治領袖們探討練習瑜伽的好處。

正如他所倡導的「國際瑜伽日」或「印度製造」等國家戰略一樣,莫迪對自己宣佈的每一項倡議都會做到身體力行,並擔當首席代言人。那次大會的最後一天,莫迪帶領一眾參會的代表們,前往菩提迦耶著名的摩訶菩提佛寺(Mahabodhi Temple),坐在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悟道的菩提樹下,打坐冥想了20分鐘。印度力圖將自己打造成「佛教世界的領袖」,是從更早前就已開始的。2010年,印度國會批准在玄奘曾經求法的那爛陀(Nalanda)佛學院遺址上,重建那爛陀大學,教師和學生都可以來自印度以外的國家。2012年,印度贊助了在緬甸仰光舉辦的佛教學者會議,當時的印度外長親自出席,他還參加了仰光一座佛像的開光揭碑儀式,該佛像是早前印度總理訪緬時捐贈的。莫迪上任之後,印度的「佛教外交」更是正式升級為一項國家外交策略。2015年5月,莫迪宣佈將釋迦牟尼的生日定為印度的全國性假日。隨後,他在訪問中國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參觀了西安的大雁塔,並特意前往密宗祖庭大興善寺,在供奉「開元三大士」(創立中國佛教密宗的三位印度僧人)的殿中觀禮。同年8月,印度政府的文化委員會宣佈了一系列推廣佛教的會議、講學等活動,包括前面提到的印度教和佛教的對話會議。印度媒體立刻捕捉到了政府致力於「佛教外交」的新動向,《印度電訊報》(The Telegraph of India)驚呼:「印度有了一個新的文化大使!他就是佛祖。」  (相關報導: 中印對峙落幕》僵持逾60天事件簿一覽 更多文章

印度國內佛教影響力有限

佛教聖城菩提迦耶位於比哈爾邦——印度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在這裡,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兩類人,一類是來自世界各地、穿著不同顏色袈裟的佛教僧侶,另一類是成群結隊的印度乞丐。乞丐們知道誰是最慷慨的施主,他們聚集在各大寺廟門口,等待著剛剛朝拜完佛祖的僧人和香客。摩訶菩提佛寺於2002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菩提迦耶招徠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和朝拜者。寺廟院子裡枝繁葉茂的菩提樹仍然與佛祖悟道的傳奇聯繫在一起,來自中國的遊客仍津津樂道於玄奘在書中對它的描述。但是,無論是印度人的記載,還是英國人的考證,現在的這棵樹都與2500年前的那棵樹沒有多大關係。根據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姆(Alexander Cunningham)的記錄,現存的那棵樹是1881年他親手種植的。

一名僧人在摩訶菩提寺外禮佛冥想。 (美國之音朱諾拍攝,2015年6月21日)
一名僧人在摩訶菩提寺外禮佛冥想。(美國之音朱諾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