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燒街衣防撞鬼、打小人在三叉路口最靈驗?一窺香港在地最神秘的民間習俗

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全年無休的打小人習俗是香港在地最特別的兩項民間活動。(圖/取自Wikipedia)

求神拜佛、入廟拜神;祈求出入平安,改運改命,事事順利,身體健康,求財發達,善結良緣,求得子嗣等,什麼都事要拜神。正所謂「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拜神是香港人的傳統文化之一,無論是到各寺廟參拜或是在家中置放的家神,都是希望神明會保祐自己,令自己的生活帶來保障和心靈安慰,而這些拜神習慣都是中國廟宇文化承傳而來的悠久歷史。

盂蘭勝會

一到每年的農曆七月,晚上出門大家都會份外害怕,為什麼?因為農曆七月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又即是孟蘭節、中元節,相傳陰間地府的鬼門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大開,直到七月三十日才會關上,所以這一個月之間遊魂野鬼會在陽間四處流連,晚上一到也很容易在街上「撞鬼」。坊間亦流傳著很多防「撞鬼」大法,故此每逢農曆七月,在香港都會有市民在街上燒街衣供奉孤魂野鬼。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另外,佛教就定了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為盂蘭勝會(亦稱盂蘭盆會),所以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大批街坊、鄉里、商戶及團體就會集合在一起,並於各社區輪流舉辦基本三日三夜的盂蘭勝會。勝會主要分別為第一天請神儀式、第二天「安五土」儀式、第三天「施食」儀式,而屆時除了祭吊孤魂之外,更會祭祀祖先,傳統的活動中還會包括誦經懺悔、超度亡魂、附薦先人、施食鬼神,以及公演神功戲、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等的功德法事。同時,會場內也設有九個竹棚,包括:天地父母棚、神袍棚、大士臺、孤魂臺、附薦臺、經師棚、神功戲棚、米棚等供人施行法事。

其實,盂蘭勝會並沒有大眾想像般恐怖,只要「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反而應該以感謝、感激的心去參與。有些人覺得這是迷信的活動,但無論如何人活著就是要求個心安理得,管他是迷信與否,這個習俗於香港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所以我們只要竭盡所能把難得的百年習俗傳統,承傳好。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拜過神、祭祀過的食物可以吃嗎?

其實任何情況下,進行過祭祀儀式的食物都會只剩下形體,但味道就會消失。所以有些人才會說,拜神的食物都吃下後都淡而無味,故此在一般情況下都不太會食用。於盂蘭勝會舉行時,大量市民或團體為祈求消災積福,就會捐贈、奉獻白米和食物或日常用品,以便佈施法事;透過法事把食物化成千萬顆甘露美食,供給孤魂眾生享用。法事完成後的最後一天會有大量食物餘下,為以防浪費,一般都會分派給貧苦大眾,而派發白米就俗稱為「派平安米」。通常會去領平安米的人都是長者及有需要的人,有些人拿回去後則會稍微混在日常食用的白米之中,也有些人領平安米是為了求個平安,但並不會食用。 (相關報導: 為何台灣人愛在神明面前發毒誓、咒自己死?走遍大小宮廟20年,他道出最感慨發現 更多文章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

神功戲常「空」的前兩排座位

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神功戲台前的座位中,最前面兩排的座位經常是留空的?」更有傳說「這兩排座位是給孤魂野鬼坐的⋯⋯」所以有一個人不坐,就每個人都不敢坐!不過原來這一切全屬誤會,因為據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董胡炎松先生解釋,原來這兩排座位是留給一些有出錢、出力的善長仁翁(也就是活生生的人啊),因為他們可能隨時抽空來觀賞,所以一直留著空位置給他們以備萬一。至於神功戲上演的目的是酬謝一眾神明令當地平安,同時亦是人神同樂的活動,而且戲棚一定會安排在「父母天地棚」的正對面,所以神功戲並非做給孤魂野鬼觀看。一直以來,香港很多恐怖鬼電影或鬼戲劇都以神功戲作為題材,都經常把前兩排的座位鬼故事,講得繪聲繪影的,日子時間久了,大家對前兩排座位的誤會就更深了。

(圖/創意市集提供)
(圖/創意市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