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施打完可能會依個人體質出現不同的副作用,根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曾經公布的資訊,常出現的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疼痛、發燒、肌肉痠痛等等 ; 不過若從各年齡層接種民眾的副作用比例來看:超過60%以上的18~49歲接種民眾、以及40%的50~64歲接種民眾都會產生接種部位疼痛的情況。因此日前,黃軒醫師也在臉書分享了國際研究上證實能夠減緩接種肌肉疼痛的3種方法。
1. 注射部位,指頭加壓(Manual Pressure)
根據黃軒醫師系統性的回顧分析,在29份國際研究報告中,共有10項的肌肉注射技術研究證實了,若在注射時施以指頭加壓,能夠有效地減少注射疼痛。
2. 注射部位,海弗節拍(Helfer Tapping)
而在總共13種的肌肉注射技術中,又以海弗節拍的注射方式「最有效地」減少注射疼痛 ; 除了此兩項注射方式以外,其他像是Z軌道技術、ShotBlocker塑料止痛片、冷針技術等,實際上都是「沒有足夠證據」顯示能明顯降低注射部位的肌肉疼痛。
3. 穴道按壓(Acupressure)
如果注射後的部位持續疼痛的話,黃軒醫師則是建議可以試試古人的千年醫術「穴道按壓」:在注射的同一手臂虎口做穴道按壓,經研究發現可以減緩注射疫苗後的持續疼痛。另外也有中醫師補充,虎口的穴位氣血和精神往上延伸,便會和手臂的接種部位重疊,因此適度的按摩的確有助於血液循環、幫助舒緩疼痛。不過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透過注射時、還是注射後的舒緩方法,還是都有可能因個人體質而產生不同效果的。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相關報導: 年輕人打莫德納、BNT疫苗比較好?網紅醫師揭4個副作用,比AZ引發血栓機率更高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