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台灣終於買到BNT疫苗:這場政治角力誰勝誰負?

(德國之聲)

台積電與鴻海的BioNTech疫苗採購案落幕後,台灣駐德代表與總統府紛紛揭露了一些談判過程中的政治阻礙與角力過程。專家認為,成功取得疫苗能緩解台灣政府因疫苗數不足而面臨的民間壓力。

台灣的台積電與鴻海12日宣布正式與上海復星醫藥簽署銷售1000萬劑的BioNTech新冠疫苗後,各方開始關注並揭露購買疫苗談判過程背後的政治角力。

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13日在個人臉書專頁發文透露,德國BioNTech與台灣疾管署在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上旬針對購買疫苗簽約的郵件當中,原先BioNTech在1月6日的郵件中承諾從今年3月至7月共提供台灣500萬劑疫苗,但在1月8日的郵件中,BioNTech換了個人回信,郵件中要求台灣將「我國」兩字改為「台灣」,在那之後合約簽署也無後續發展。

謝志偉在臉書貼文中寫道:「一月八日,對方換了個人寫回信,英文裡夾雜著「我國」簡體字來要求改為「台灣」時,就此磚落瓦掀,牆傾屋倒也。我們不必諱言,前述之事,當然就是「政治干擾」。」

謝志偉還透露,他認為整個疫苗採購過程應該感謝了包含一名德國經濟部的官員,以及身為「德台協會」(Deutsch-Taiwanische Gesellschaft)主席的資深國會議員Anita Schäfer,以及該協會的多位成員。

他寫道:「謝德經濟部,是因為相關部會。謝其國會議員,是因為BNT所在地(Mainz)是她的選區。他們兩位是代表官方的我和BNT高層就此台灣官民聯手採購疫苗案關鍵議題(例如「免責聲明」、「原廠,原裝、直送台灣」- 我真慶幸府院高層的堅持!)的橋梁。」

台灣總統府:中國是否政治力干擾不可言喻

此外,台灣總統府的人士12日也向中央社透露,整個BioNTech疫苗採購過程是透過台灣與德國政府,以及台積電與鴻海用盡全力才能突破。報導稱,讓中國政府轉向不阻礙台灣取得BioNTech疫苗的關鍵是日本與美國即時捐贈大量疫苗給台灣,此舉對中國造成極大的壓力。

總統府匿名人士告訴中央社:「美日援助台灣疫苗已超過487萬劑,民主國家對台灣『即刻救援』給中國產生極大壓力中國此時若不願放手,反而證明是中國在阻撓台灣購買疫苗。」

總統府人士也透露,在鴻海與台積電6月25日簽署與政府有關的法律授權文件後,兩間公司便開啟與BioNTech跟上海復星的後續談判。該人士表示:「整體談判過程,隨時有需要就隨時開會,經常開會到三更半夜,隔日一早再進行馬拉松式會議。」

最終,鴻海與台積電在7月9日晚間與上海復星簽署採購契約,德國原廠BioNTech則在7月11日下午4點回傳簽署的相關契約。鴻海與台積電於台灣時間11日晚間9點30分把捐贈契約交給台灣CDC審核簽署後,台灣CDC在當天晚上11點完成簽署程序。總統府人士向中央社強調:「從整個過程來看,政府部門只有拚進度,沒有卡進度。」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中國貨幣政策為何轉向中性?第二季GDP即將公佈,先為市場打預防針 更多文章

德國之聲訪問多名學者,分析這次疫苗採購背後的政治運作,台灣政府是如何企圖挽回民意,以及中國在此次採購案中的角色。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學博士陳方隅認為,台灣政府近日多次在疫苗捐贈或疫苗採購成功後,透過媒體與社會大眾分享整個過程的主要用意是要顯示台灣在取得疫苗過程中,受到很多外力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