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持續對烏克蘭展開軍事行動,戰火何時能平息仍是未知數。從戰事發展來看,俄軍開戰初期壓制烏克蘭防空系統,以飛彈攻擊軍事設施,希望癱瘓烏軍指管中樞,盡可能速戰速決,迫使其接受停戰條件揭幕起。這正如國防部長邱國正稍早就在立法院指出,「作戰程序幾乎不變,一定先打你指管通情監偵,台澎防衛作戰也是一樣」。
面臨強敵來襲,作為守方的烏軍,則以大量單兵操作的反裝甲武器、防空飛彈,透過地形地貌掩護和轉移,伏擊俄軍戰車、直升機,以小換大優化戰力。反觀國內,台海雖戰場環境不同,但同樣面對軍力懸殊的惡鄰,我方以建構不對稱戰力為核心,軍方認為俄烏戰局的發展仍有值得國軍借鏡之處。

俄烏戰事受矚 戰略目標防空、備援機制至關重要
台海戰事爆發初期,一般認為共軍會以數量龐大的飛彈攻擊打頭陣,壓制我指管中樞,並摧毀我軍用機場、港口、雷達站等重要目標。即便我方能維持一定數量戰機和軍艦,都會立刻陷入無處起降、整補再戰的困境;就算能升空出海,情傳受組,跟摸黑瞎打亦無太大區別。
事實上,此一模式正如俄軍開打之初布局,是故國軍必須持續綿密防空火網,備妥後援機制(系統),並將雷達、飛彈機動化。因為,共軍在導彈具數量優勢、飽和攻擊下,我方要以愛國者、天弓系列防空飛彈將其全部攔截,恐不切實際,如何將傷損降至最低,並能迅速轉換,將是影響後續戰局走向的第一個關鍵。至於無法移轉的固定目標,本身要抗炸之餘,更要提高修復效能(如堅固掩體和跑道搶修)。
一旦我方防空系統和機場遭到癱瘓,共軍料將取得相當空優,有利遂行後續兩棲登陸行動(只要本身具足量兩棲載具和執行登陸作戰經驗)。而肩負「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國軍部隊,恐怕在共軍船團進入射程前,就被戰機「打爆一輪」,這還不包括近年敵情威脅與日俱增的東岸。

然而,共軍欲東西夾擊並非易事,兵力規模,裝備性勢必要再提高,除非萬全準備,且還要加上台美毫無動作,否則要想速戰速決,難度會變得非常高,局勢發展就有超出預期的風險。俄羅斯當前的國際處境,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兩棲登陸難度高 共軍或採直升機低空穿防速戰速決
若不以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為犯台想定,但又要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取得戰果,或許可與近期共機擾台樣態改變,也就是共軍直升機出海訓練,及東引日前被民用型共機飛越等情事嗅出端倪。現階段被我方「抓到」的共軍直升機別包括攻擊、通用、反潛等構型,其中反潛用途相對單純,唯攻擊加通用的組合卻大有玄機。
因共軍可利用直升機低飛、垂直起降特性,藉通用型搭載特戰部隊、攻擊直升機掩護,直接飛至欲攻占目標展開強攻。我方一旦失察,或不具完整目標辨識能力,缺乏預警情資的防空部隊,恐怕連啟動機會都沒有,東引事件暴露的正是此一隱憂。 (相關報導: 俄烏戰爭給兩岸軍方第一個警示 無人機攻防成台海作戰成敗主旋律 | 更多文章 )

東引事件引質疑 空軍司令低調視導陸軍澎防部防空連
相較傳統登陸作戰先期須投入大量資源,共軍現階段還不具備完整執行能力,上述戰法「性價比高」,且未來很有可能在我外離島先上演。東引我軍疑失察一事涉及低空目標應處及跨軍種雷情傳遞,必須透過空軍識別,再傳遞指令至陸軍防空部隊(裝備雙聯裝刺針飛彈及20機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