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社會的獨特語境,「輝瑞疫苗」跟「BNT疫苗」彷彿成了兩支不同的疫苗,前者是美國,後者是中國。到底是誰讓這支「BioNTech/輝瑞」疫苗變成了「中國疫苗」?
首先是中國國台辦,硬要強調上海復星的代理權。台積電、永齡基金會與上海復星醫藥集團簽署採購BNT疫苗,單純的民間商業採購契約,竟是由國台辦官方證實已簽約。如果真是所謂的「獨家權益」與「商業規則」,國台辦實在不必多嘴,而該讓兩岸企業好好自行處理,不必特別強調「地區」與「唯一洽購方」,如此不但讓綠營支持者氣噗噗,也徒增台灣民眾反感。
代理權大打口水戰
其次是民進黨政府,硬是要繞過上海復星的代理權,一再說是「有人」攪局。原本東洋製藥談BNT疫苗,因購買數量落差太大而破局;之後再直接跟BNT原廠談判,又因新聞稿中文「我國」、英文「台灣」,一字之差,再度破局;指揮官陳時中指「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但BNT高層反指那是「台方搞小動作」。到了6月,原本台灣有機會代工AZ疫苗,但陳時中又說「有人不喜歡這樣」,後來又說是因撐不起3億產能。這些不具名的「有人」何其多。

第三是美國、德國同樣加入「打中」戰場。美國白宮發言人說:「台灣取得疫苗的途徑被截斷。」到底這是來自蔡政府的政治遊說結果,還是美國CIA掌握的情報,不得而知。德國駐台代表王子陶諱莫如深地說:「台灣購買疫苗的過程因某種程度的孤立遇阻。」創造了無限想像空間。
然而口水戰再多,也無法解決全球疫苗產能不足,以及衍生的分配不均問題。過去全球年產量最多的疫苗是流感疫苗,一年大約可以生產30億到50億劑,但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卻是這個數字的四倍,整個供應鏈跟不上,關鍵原物料嚴重短缺。
採購合約仍未公布
但令人不解的是,台積電、永齡基金會與上海復星醫藥集團簽署採購BNT疫苗,為何兩岸企業簽約遲不公布?而BNT疫苗又是何時方能抵台?
最大原因是BNT產能面臨的國際局勢:首先是美國政府戰略重點要拯救歐洲疫情,重建在川普(Donald Trump)時代已失和的美歐關係,所以大量購買BNT疫苗援歐。而中國也在全球各地展開疫苗外交,加劇了中美矛盾,也迫使歐洲國家在內的所有美國盟友必須選邊站。

第二是BNT首席執行官沙辛(Uğur Şahin)與其妻子圖勒奇(Öezlem Türeci)都出身土耳其移民家庭,兩人2008年在德國西部城市梅因斯(Mainz)創立BioNTech,在這次新冠疫情一炮而紅。飲水思源的他倆,把拯救土耳其移民列為優先順位,9月底前出貨1億2000萬劑;供應疫苗之外,也在土耳其進行研發。
三是印度Delta變種病毒肆虐全球,各國都在大量加購BNT疫苗打第三劑,包括英國、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而且BNT是唯一適用於青少年和學生的疫苗,因此6月中旬,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G7峰會就承諾購買5億BNT疫苗捐給窮國。BNT加劇的疫苗產能,訂單已排到明後年了。
就在弱肉強食的全球疫苗爭奪下,蔡政府原本外購疫苗並不積極,下單晚、手筆小,又要護送國產疫苗安全上壘,一再錯失現貨時機,只能等待充滿不確定性的期貨。與大國動輒數億計,台灣就排在很後面的順位,BNT的產能排程只能一再延後。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永齡與上海復星簽約後,卻遲遲沒有公布,因為疫苗來台的時間還不能確認。
被潑紅漆的BNT
跟台積電、永齡基金會一樣,慈濟基金會、工商協進會、盛弘醫藥等,都對BNT情有獨鍾。綠營一再質疑其中必有貓膩。但慈濟基金會說明三點理由:首先,BNT是目前所知最好的疫苗之一;其次,BNT現行產能的供應較能符合緊急需求;最後,BNT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施打12至17歲青少年的疫苗。盛弘醫藥董事長楊弘仁又補充了一個理由:BNT疫苗是唯一可由民間採購的選項。

經過近一年的折騰,堅持要跟原廠談判的蔡英文透過授權企業談判解套,畢竟繞不過上海復星的大中華代理權,但疫苗政策錯誤已釀成700多條人命。最近綠營又開始堅持BNT疫苗不用「復必泰」名稱。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台灣街頭衣物用品滿是MADE IN CHINA,如果上海復星不能代理疫苗,台北街頭的衣物標籤也應該全都拿掉,他要蔡英文「別把政府當作義和團」。 (相關報導: 台積電、鴻海與上海復星採購BNT疫苗,國台辦證實7月2日簽約 | 更多文章 )
民進黨和共產黨努力把「BNT中國化」,再加上美國、德國從旁推波助瀾,拚命對BNT吃豆腐、潑紅漆,國民黨被邊緣化成失聲的在野黨。只是民、共這樣政治凌駕專業/商業的角力戰,努力把「BNT/輝瑞」疫苗變成了「中國疫苗」,這對抗疫解封與挽救台灣人民的生命根本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