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主張疫苗採購要與原廠談判,遭到圍剿說不懂國際商業規則,衛福部長陳時中「還原」BNT原廠談判過程,刻意說出關鍵時刻「幾點幾分」,還特別強調是合約外的因素。言下之意,就是中國介入造成談判破局:「不希望台灣太高興!」
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分析,陳時中「沒說什麼」,比他「說了什麼」,還要重要也值得反思。陳時中只選擇性地說一小部分,沒有說出全貌,包括牽涉到的東洋代理案破局、「大中華地區」是否及於台灣,當然還有吳姓立委如何介入,他並沒有「還原」所有複雜過程的真相。
部分揭露,凸顯悲情
歷經一年多的時中秀,阿中部長已游刃有餘。5月27日那場記者會顯然是有備而來,陳時中罕見地說明與德國BNT談判始末,還加碼提到細節:1月8日下午4時53分,雙方已確認合約內容;8日晚上9時21分,BNT強烈建議修改中文新聞稿,將「我國」用詞更改為「台灣」,比照英文新聞稿;1月9日下午4時27分,我方就完成調整也配合討論呈現內容;卻得到BNT在15日回覆「重新評估全球疫苗供應量」,簽約時程延後數周,從此沒有下文。

陳時中連「幾點幾分」細節都刻意說出來了,憑恃莫德納疫苗即將來台的底氣,就是要凸顯「台灣被打壓很委屈」,引發支持者的悲情與憤慨。若暫時把中國因素放在一邊,光他在這場國際商業談判方面,就有很多地方沒有說明:
首先是東洋代理案破局:按照東洋最早銷售計畫,當時提出每劑採購價31美元,東洋自行吸收冷鏈運輸;預計2020年聖誕節前後,東洋即可運回台灣第一批200萬劑,優先提供給醫護人員施打。因衛福部認為劑量買太少(200萬劑和1000萬劑的差距),加上冷鏈技術跟不上,又禁止東洋進行自費施打,最終導致東洋交易案破局。陳時中沒有的是,說明當初以冷鏈技術不足為由,藉此讓東洋退出,何以後來又直接找上德國BNT原廠?
新聞稿內容需要談判?
第二是為何台灣政府向德國BNT購買疫苗的新聞稿,還需要談判?陳時中曾說「大中華區」只是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法定名詞」。蔡政府認為「大中華地區」的範圍不及台灣,只要能敲破大中華區的定義,台灣政府仍想向BNT購買疫苗。蔡政府決定向BNT購買疫苗,向國人說明是內部事務,為什麼還要跟BNT協商中英文的新聞稿內容,難道是為了做大內宣?

第三,陳時中疑似違反與BNT的保密條款:陳時中從去年以來,對於談判過程與內容都守口如瓶,一再說「太早曝光,會影響談判」;今年2月,他說仍會跟BNT公司保持聯繫,「有在保密條款的不會講」,還抱持一絲希望。但到了5月27日,陳時中披露關鍵在於新聞稿要從「我國」改為「台灣」的內情,罔顧商業談判的遊戲規則,洩露談判機密,形同宣告斷了採購BNT疫苗這條路。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關於疫苗,只能問責蔡英文 | 更多文章 )
陳時中只是執行者,蔡英文才是背後的影武者。因為蔡英文對於疫苗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購買疫苗要直接與原廠談判(挨批不懂國際商業規則),從美國莫德納、英國AZ、德國BNT,就是不透過中國;二是疫苗必須由中央統籌採購與分配,不容地方政府染指,硬是要繞過上海復星拿到的「大中華區」代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