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歷史學家梳理烏克蘭在20世紀的6個關鍵節點

烏克蘭首都基輔。歷史上烏克蘭國的前身是哥薩克酋長國。(BBC中文網)

俄軍入侵烏克蘭,硝煙滾滾。聯合國數據顯示,不到兩周,躲避戰亂的烏克蘭難民人數超過200萬。

烏克蘭是連接巴爾幹半島和中東歐的要道。她處於西方和俄羅斯之間,歷史上就是俄羅斯和西方交匯的前沿;而位於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又是俄國和烏克蘭交匯的最前沿。

2014年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後,在烏克蘭東部地區,政府軍和受俄國支持的當地民兵之間的武裝衝突一直沒有停息。

2022年2月下旬,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承認在頓巴斯當地的兩個所謂國家獨立,並發表電視講話說,決定在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

俄羅斯為什麼現在入侵烏克蘭?莫斯科又想從自己的鄰居基輔那裏得到些什麼?兩者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關係對讀懂眼下這場危機能提供提供什麼線索?

維多利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謝爾希·葉克爾奇克(Serhy Yekelchyk)是日耳曼-斯拉夫關係和烏克蘭歷史專家。他為BBC梳理了烏克蘭歷史上幾個關鍵節點。

其中20世紀6個重大時刻給烏克蘭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走向帶來深遠影響,也給今天的俄烏關係打下伏筆。

Novorossiya flag, Donetsk, 4 Oct 14
烏克蘭東部兩個主要說俄語的州有約40%的俄羅斯族人口,2014年宣佈成立獨立國家,但未被國際社會承認。2022年2月,俄國總統普京突然宣佈承認兩個共和國,並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

(一) 1918:烏克蘭獨立

1917 年,沙俄君主制在戰爭和政局動蕩的壓力下崩潰,烏克蘭愛國者成立了自己的協調機構,中央拉達(委員會),該機構很快發展成為革命議會。

俄羅斯臨時政府授予烏克蘭人民共和國(UNR)自治權,但隨後上台的布爾什維克拒絶承認UNR,派兵入侵,將烏克蘭納入蘇維埃。

UNR 於1918年1月宣佈完全獨立,並在布爾什維克之前搶先與布列斯特同盟國簽署了和平條約。同盟國之一的德國以「酋長」這個傳統頭銜扶持烏克蘭君主回歸,恢復君主制。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UNR重新上台並宣佈與前奧匈帝國的烏克蘭領土統一。

俄羅斯內戰(1917-22年)期間,UNR 無法在俄羅斯紅軍和白軍之間倖存下來,因為雙方都不承認烏克蘭的主權。但是,烏克蘭獨立這個先例最終迫使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一個蘇維埃烏克蘭共和國,該共和國在1922年成為蘇聯(USSR)的創始加盟國之一。

然而,到了1930年代初期,史達林重拾未競任務,重拳粉碎革命期間壯大的烏克蘭政體。大約400萬烏克蘭農民在1932-33年當局策劃的饑荒中喪生,這在烏克蘭被稱為大饑荒(「饑餓謀殺」),並被認為是種族滅絶——這種解釋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被接受,但俄羅斯至今拒絶承認。

史達林還摧毀了烏克蘭的文化精英,並開始宣揚沙皇將烏克蘭人視為俄羅斯人「小弟」的觀念。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丘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自左至右)被成為三巨頭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的「三巨頭」(自左至右):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共中央總書記兼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

(二)1945年:擴大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史達林在與希特勒就分割東歐和中歐達成協議後,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並將波蘭在 1919 年與布爾什維克短暫交戰後保留的烏克蘭土地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二戰尾聲時,在1945年的雅爾達會議上,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允許史達林保留這些領土。蘇聯人還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要求它放棄自己境內的「羅斯國」(Rusyn)土地。 (相關報導: 「我無處可去!」烏克蘭爆200萬人難民潮,「黑海明珠」奧德薩的老人卻選擇留在家鄉 更多文章

在精力充沛的黨魁尼基塔·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1894-1971)領導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幾乎將所有烏克蘭族佔多數的地區都納入其中。赫魯雪夫因此實現了烏克蘭愛國者的長期目標,即建立一個統一的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