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疫情回穩後的機會教育

5月爆發的疫情,讓陳時中的聲望快速下墜。(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台灣,70歲以下的人應該都是幸福的。雖然經歷過許多的天災人禍,但這是我們第一次遭遇到全球性的疫情大流行。

一年多下來,和大多數的國家比較之下,我們生活受到干擾的情況算是輕微的了。除了政府之前的得當措施,全體國人也表現了極高素養,才有這一年多的成果。做為一個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的確是有理由值得驕傲。臨百年大疫而無鉅創,真的是夠幸運的了!

但幸中的不幸是,在5月中,我們的防疫產生了破口,導致疫情全國蔓延,人民受到的驚嚇與各種損失,超出了我們過往的經驗。

如何看待政府和政治人物

假如學校的老師平平安安地在9月回到校園,高高興興地見到學生後,歷經5月以來因疫情而產生的不安與恐懼,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一個相對冷靜和理性的角度,和學生一起來分享彼此的體會和觀察。大家是不是可以來反思,在這次疫情回穩之後,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樣的教訓?以下10則議題,供教育工作者參考採用。

1.試著想想,一位在棒球比賽中的投手,前6局虎虎生威,三振對手無數,但在第7局時,卻得意忘形地大量失分,導致全隊士氣萎靡,並有可能輸掉比賽。你會怎麼看待這一位投手?他還是一個好投手嗎?外國媒體批評台灣,此波疫情處理的失敗,正在於之前的成功,這事實傳遞了什麼樣的訊息給我們?是「失敗固然為成功之母,成功也可以為失敗之母」的道理嗎?

2.總統蔡英文在5月告訴人民,可以在7月提供國產疫苗,當時國產高端疫苗的二期解盲結果都尚未公布,你覺政治人物「明目張膽的干涉醫學專業、置人民健康於不顧」的作為,反映的是科學不被尊重?人民可以欺負?還是政治人物肆無忌憚的膽大妄為?

20210513-總統蔡英文13日晚間於敞廳發表談話。(顏麟宇攝)
蔡英文5月時發表7月可打國產新冠疫苗的談話,引發不小爭議。(資料照,顏麟宇攝)

3.當有極高聲望的專業人士出面指陳蔡英文干涉醫藥專業的決定時,有醫藥背景的專業人士和學界人士大都選擇了沉默,這沉默反映了什麼?你贊成顧炎武「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的說法嗎?

如何看待媒體和網路言論和政媒關係

4.由於政府與許多媒體有良好關係,這些媒體對政府的施政多保持支持的態度,一旦有人(尤其是反對黨)批評政府對於疫情有不當的處理,這些媒體就會傾巢而出地指責批評政府的人。這種情形在這波疫情中仍然存在。

長久以來,媒體被認為是第4權(也就是與行政、立法、和司法鼎足而立的第4種權力),如今看來,台灣的媒體似乎已成行政權的附庸,這難道是民主政治應該有的現象嗎?這對台灣民主的發展有何影響?

5.政府利用公務預算僱用一批文字工作者(也就是所謂的1450),這些人有時用人身攻擊及不堪入目的文字,來批判異己,打擊反對黨。在此波疫情中,也不例外。政府的預算來自於全體人民,應該用在全體人民身上,這1450的做法,根本就是拿人民納稅錢,來養網軍攻擊人民。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就像政府命令國軍,向抗議政府的群眾開槍一樣? (相關報導: 點教育》科學本來是人文! 更多文章

6.當政府因決策不當導致疫情破口時,許多人紛紛各顯神通,爭打疫苗,這些想辦法保命的人,不僅在道德上受到輿論指責,為其施打的醫療院所也要認錯罰款。最初造成疫情破口的單位或人士,不僅沒有負起應負之責任(連會議紀錄都不肯拿出),反而站在權力的高崗上,對別人指指點點。這個政府履行了「責任倫理」了嗎?有沒有覺得這事實反映的正是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的千古名言?

20210610-好心肝服務中心。(柯承惠攝)
好心肝偷打疫苗事件,引發民眾注意到「特權疫苗」存在的事實。(資料照,柯承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