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12日落幕,「性別友善的司法」項目全數未列入共識,婦女團體難掩失望,在此同時,一個活生生的案例正在發生,高雄市港和國小三年級導師劉育豪,因為今年3月公視受《有話好說》節目訪問,公視為了避免遭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處罰,將劉課堂上使用假陽具與保險套等教具,全部打馬賽克,然而,打馬賽克卻坐實了衛道人士「假陽具與保險套屬猥褻物品」的主張,刑法「公然散佈猥褻物品罪」不僅成為打壓性教育的工具,甚至在媒體在處理具性意涵議題時,一律「先馬再說」,形成了寒蟬效應。
今年8月,高雄地檢署依據民眾檢舉約談劉育豪,檢舉人以公共電視3月22日播出的《有話好說》節目訪問內容為佐證,強調劉育豪在課堂上,以假陽具、保險套,教導學生「安全性行為」,還出示男男、女女、男女性交等文字內容,檢舉人主張,公視將假陽具、保險套打上馬賽克,顯示上述教具不宜在晚上8點的「普級」時段上呈現,換言之,劉育豪將假陽具、保險套等具性意涵的教具,用在課堂上的教導安全性行為,形同公然散佈猥褻物品。
劉育豪事件,高雄市教育局與教育部都站在力挺教師的立場,高雄市教育局還將動用公務預算,協助劉育豪處理後續法律訴訟。
以校園設保險套販賣機為例 教部官員:整體法規對性仍保守
教育部國教署官員表示,《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國中小學每學期至少要實施至少4小時性別平等教育,不管是性平教育或是性教育,都應該隨時隨地而教、因材施教,如同國英數理化等課程,教師依據學生程度不同,決定授課內容深淺一樣,教育部對於國小學生幾年級開始,可以實施保險套等「安全性行為」課程,並沒有硬性規定。
對於公共電視在訪問劉育豪時,將保險套、假陽具等教具打馬賽克,教育部官員認為,公視的作法可能是擔心,會有比小學三年級更小的兒童看到,因此才會以馬賽克處理,但現在網路時代,兒童資訊取得這麼發達,課堂上不教小孩子一樣可以看到,從教育的觀點,不管是老師或是家長,碰到「性」相關議題,就應該隨機教育,外界少數人對於性教育內容,用去頭去尾取中間的方式解讀,這樣做法並不妥當。

不過,教育部官員也坦言,台灣儘管在大法官會議針對同婚議題,認定《民法》親屬編違憲,整體的法規架構,對於「性」本身,仍然是相對保守甚至是抵制的,「以投幣式保險套自動販賣機,是否該進駐校園,就可以看出。」
然而,整個事件不僅暴露出國中小學實施「性教育」過程,教師動輒得咎的問題,新聞媒體長期以來受到《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普級節目不得出現「性行為、色慾、裸露或具性意涵之內容」,實際處理相關議題時,反而被迫更保守、更謹慎,新聞媒體保守的做法。 (相關報導: 教性平課遭反同團體提告 高市教育局:支持老師合法教學,將支應律師費 | 更多文章 )
還原決策過程 陳信聰:擔心遭投訴使議題失焦,才打馬賽克
在劉育豪遭約談之後,陳信聰表示,《有話好說》在處理該則新聞時,內部的確有很長的爭論,最後決定將保險套與假陽具以馬賽克方式處理,考量到整集的目的,是要討論反同團體當時質疑的性別平等教材與國高中教導性行為,劉育豪在課堂上教導小學生使用保險套的報導,僅是校園性教育、性別光譜教材的其中一則報導,有鑒於安全性行為,並非該集主要討論議題,如果當天未將保險套與假陽具馬賽克,隔天可能會遭到民眾投訴,讓整個議題因此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