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再難出貴子」、「普通人翻身太難」這種說辭,你是否也不止一次聽到過?你或許對此並不認可,但是讓人難受的是,身邊的事情好像都在一步步驗證這件事。那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普通人翻身這麼難?
其實提到這個話題,我特別推薦大家去看英國 ITV 出品的一系列寫實紀錄片《人生七年》(Up Series)。這部紀錄片選中了十四位代表了當時英國不同社會經濟背景階層的七歲兒童,對他們的生活進行記錄。最終的結果是,十四個孩子的大半生幾乎都帶著其固有的階層屬性:富人家的孩子基本還是成了富人,窮人的孩子最終還是成了窮人。其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印象特別深。
中產家庭的尼爾,七歲時滔滔不絕地講著自己的理想。十四時,因為沒有進入夢想的牛津大學,就輟學做了建築工人。二十八歲還在英國四處流浪,居無定所,一直獨身。五十六歲成為議員,卻依然一貧如洗,後來迷戀上了寫作,也沒有人願意讀他的作品。
東區的女孩琳,七歲時靈動優雅,卻在十九歲早早結婚,二十一歲時做了圖書管理員,或許被婚姻生活蹂躪,三十五歲時就蒼老許多,疾病纏身,五十八歲因病去世。
生活在底層家庭的托尼,根本不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十四歲就輟學,成為一名騎師,後來又迷上了賭博,夢想著開計程車、開店做生意,可是幾乎所有的夢想,都以失敗告終。
看完這個紀錄片,我感觸很大,貧窮很多時候真的像一個難以擺脫的魔咒,讓很多人難以翻身。不過,我們也不必倒吸一口涼氣,因為這個魔咒並不是真的無解。在《人生七年》裡,也有一個例外,十四歲之前結巴、害羞的鄉村少年尼古拉斯,通過學習成為教授,最終跨越了階層。
所以想要擺脫貧窮,也並非不可能。結合我這幾年的感悟,我覺得想要逆襲,有四個覺知很重要。
打破見識層面的不公平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公平,不是資源配置的不公平,而是見識層面的不公平。一個人接觸面多,見識廣,思維更通透,那麼必然能看到更多的機會,在做決策的時候正確的機率也會更大。對於家境殷實的孩子來說,他們通過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通過從小接觸的種種資源,一開始就已經處於優勢。他們知道地位上升的途徑,這些認知和隨處可得的資訊,是他們成功最大的資本。所以他們大機率不會輟學,大機率會對鋼琴而不是打架感興趣。
而家境貧困的孩子很難意識到教育可以改變命運,也很難掌握某種正確的上升管道,因為自身的先天背景決定了認知的侷限和資源的遙不可及。所以一些偏遠山區有著偏高的輟學率,就成了客觀事實。
雖然隨著網路社會的到來,資訊和交流越來越透明化,人與人的距離看似拉近了,但本質上依然是一種不公平的交流。普通人只看到富人展示出的結果,卻很難清楚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所以在看到他人的成功後,很多人表現得更加焦慮,更加急於求成。
不過這也並非就代表著,我們沒有出頭之日。佛洛伊德說,我們之所以不是響尾蛇,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的父母不是響尾蛇;第二,我們不住在沙漠中央。我們的父母不是響尾蛇,說的是遺傳;我們不住在沙漠中央,說的是環境。
遺傳不可改變,但環境是可以人為改變的。我們身邊的人、事、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一切,環境塑造人,人也可以改變環境,以此來提升自己的認知。
現在很多年輕人要麼奔向江浙滬,要麼漂往北上廣,就是因為在這些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能開眼界、長見識,也能得到更多的機會。我們平時講的混圈子,其實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資訊資源,打開受限的視野,發現更多的機會。這都是為打破原有階級做鋪墊。
打破及時享樂、趨易避難的天性
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生產資源匱乏,生活方式單一,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各種危險,可能今天還活著,明天就沒命了。他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個先來,因此及時享樂的天性是有生存價值的。
及時享樂的天性造就懶惰,所以祖先們對於一些比較複雜或者耗能的行為,都不會去做,比如鍛煉、思考……因為一旦在這些事上耗費太多能量,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就有可能能量不足,無法應對危機,這對大腦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長此以往,我們人類就形成了趨易避難的天性。
這些天性在原始時代有利於祖先的生存,但是放在今天的社會背景下看,太享受短期滿足,只待在舒適區內,缺乏冒險精神和長遠格局,會讓我們難以成事,大大降低翻身的可能性。因為現在大部分人面臨的不再是生存的問題,而是如何生存得更好的問題。如果這時我們再盲目順從原始背景下的一些人性,被它所支配,就會滋生一系列問題。
所以,能不能打破天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否翻身。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往往被這些天性支配得更嚴重。這和許多電視劇表演的片段不同,劇中的男主角往往會大喊著:「我已經這麼窮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我不怕放手一搏,因為一開始就什麼都沒有,就算輸了,也不過是回歸老樣子。」
這話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感覺很有道理,但是現實往往並非如此。現實是:一個人越窮,反而越不勇敢,越是害怕失敗、害怕不穩定、害怕重新開始。他往往更追求短期滿足、即時滿足。
普通人往往通過努力工作換取更高的收入,他們能在流水線的崗位上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卻很少抽出一點時間去投資大腦的覺悟。即便投資了,一時看不到效果,就很快放棄了。因為學習這件事帶來的好處,太不直觀了,變現的機率太小,即便能變現,或許也要等待很長時間,哪有「搬磚」變現快?
正是源自及時享樂的天性,很多人即便有點錢,也容易變得貪婪、享受,絲毫不做全面思考。因為過慣了苦日子,他們就越想讓自己看起來像有錢人,專注於外在,開始花錢買吃的、穿的、房子、車子,進一步追求奢侈品,別人有的,他們都渴望有。這樣反而陷入了惡性循環,他們更加努力工作,更加離不開工作,更加沒時間學習,然後不斷地超前消費、償還負債。那麼,他們什麼時候能翻身呢?
(相關報導:
想變有錢不是靠投胎,而是可以培養的!吳淡如:9個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富有或貧窮
|
更多文章
)
這個邏輯更像是,一個人一開始沒什麼資源和錢,每天吃泡麵應付一日三餐,後來好不容易靠著一份工作賺錢了,但因為及時享樂的天性,他會不自覺去過幻想中的有錢人的生活,開始過錦衣玉食的日子,可很快錢就花光了,甚至透支了。為了堵這個窟窿,他需要更加努力地跳進帶不來任何能力積累的工作中,最終成了生活的奴隸。
正如在《把收入轉化為財富》(The Next Millionaire Next Door)中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Stanley)博士說的:「傳說中會花錢的人才會賺錢,很多人可能有誤解。一般情況下,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消費的能力是兩種能力,一天花一萬元很容易,一天賺一萬元卻不容易,而且會花錢可能是指會花錢購買具有長期價值和收益的資產,而不是在吃喝玩樂中購買昂貴的消耗品。」
那些資產超過兩百萬美元的富翁,只將一.三%的財富投資在有形的藝術品上。而許多普通人卻總是雄心勃勃,他們想仿效那些經濟成功人士。殊不知,行銷人員花費數十億美元,使人們相信大多數富有的人擁有大量的高檔藝術品。這個傳說貫穿了我們整個經濟發展歷程。他們將藝術品視為向其他人展示富有的一種方式,然而,他們的收入水準只略高於平均線。
能夠跳出窮人階層的高手與這些人有什麼不同?他們賺到了一些錢後,沒有第一時間享受、貪婪,而是依然選擇節省的生活方式,把錢投入到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上,更通俗來說,是培養自己賺錢的能力。他們把當下可以享受一把的錢拿去培養賺錢的能力,當下看是吃虧了,但長遠來看是真正的享受。
所以,這就是一個選擇問題。人們很多時候難以翻身,是因為始終抱著做一天工作、領一天報酬的想法。可這無疑只會「爽一時」,從整體來看並不划算,因為他們一次次錯過了打破階層的機會。
歷史上每一個新事物的出現會將人們分成兩類:接納新事物的進步者、不接納新事物的落伍者。過去形成的一系列天性,自然有其歷史意義,但是對於當下時代是否真正有用,並不一定。只有保持終身學習,才能避免成為歷史的炮灰。為了長遠利益,只有犧牲短期享受,才能真正擺脫貧窮。
打破盲從
「讀書才有出路,不好好學習,你一輩子沒出息……」
「別瞎折騰了,比你聰明的人多了,人家為什麼不去創業?還是考個公務員,比較穩定……」
「別嘗試了,你忘了上次的下場了嗎?還不長記性……」
「別人就是這麼做的,成功了,你聽話照做就行了……」
很多人聽到類似的話,可能就放下主見,聽從他人的建議了。聽從他人的意見有時候並沒有錯,但是不加考量地盲從就不對了。盲從不僅幫不了你,反而會阻礙你做出正確決策,走向卓越。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人過去的經驗對你的成長而言可能是「有毒」的。
首先,經驗本身就未必靠得住。不管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經驗,它一定是絕對正確的嗎?很顯然,並不一定。比如人類一度以為地球是方的,事實上卻是圓的;比如幾乎每個人都聽過「一天要喝八杯水」的觀點,研究發現,人體一天的確需要八杯的水量,但是不需要喝八杯水,因為這個水量包含了食物裡的水分,以及咖啡、茶的水含量;比如都說汗是臭的,但事實上汗是沒有味道的。
(相關報導:
想變有錢不是靠投胎,而是可以培養的!吳淡如:9個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富有或貧窮
|
更多文章
)
其次,經驗是否正確、有效,受限於不同的環境。即便某個經驗在過去被驗證過是正確的,但在現今的社會背景下,經驗的適用性依然受到限制,借用這個經驗未必能夠得到以往的結果。所以盲從過去所謂的成功經驗,本身就具有很大風險。
再次,如果你的經驗來源於道聽塗說或者他人的分享,那經驗是否被所傳播之人驗證過,更是我們需要重點考究的。如果父母學歷較低,現在卻腰纏萬貫,他們告訴孩子知識改變命運,那孩子多半是不信的。所以我們在參考他人的經驗時,也要看一下身邊是否有人證實過。
我們需要打破的是「盲從」,而不是「從」。一個人的認知視野有限,所以做很多事時必然需要借鑑和聽取他人的意見。假如你想買一輛車,但是對車又一無所知,這個時候去聽取行家的建議必然是明智之舉。
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很多人喜歡「從」,卻不擅長辨別資訊源。他們往往不會理性地探究資訊的真偽,不去質疑自己聽來的思想和觀點所發生的語境,也不思考這些到底是行家的見解,還是道聽塗說的、被曲解的軼事。我媽媽經常會跟我說:「人家說要……」我就會問她:「這個『人家』是誰?」她基本上無法回答。
每個人的人生都完全不同,一味用他人的邏輯演繹自己的人生,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別人的那套邏輯,未必適合你。因此,你在接受各種資訊的時候,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探索出真正匹配自己的路,這樣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幫助自己腳踏實地地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否則,翻身只是一個夢,夢醒了,你還是你。
敢於突破約定俗成的規則
現實世界的很多規則都是強者制定的,強者在制定規則時,自然更多的是出於維護自己(強者)的權益。即使表面對弱者有好處,但最大的受益方毫無疑問一定是強者。
所以說,面對約定俗成的規則,我們需要經常去反思和質疑,而不是奉為真理,不敢越雷池一步,做事循規蹈矩,那樣是難以成大事的。這就如同你進入一個大公司,其各個組織架構都已經很完善,各種規則體系都很成熟,那麼你在這個公司生態下,即便能力再強,也很難成為佼佼者。因為這個場地的遊戲規則已經制定,利益既定方也早已確定。
在一定程度上,你有多大的選擇去改變規則,你就有多大的可能性去獲得突破,能真正成事。所以有時候,我們要學會「攪局」 ,就是打破原有局面,打破既定規則,建立新的規則,讓自己參與新規則的制定,這樣才能在利益分配上分一杯羹。在歷史上,這一點司空見慣。那麼,我們普通人要翻身,就要毫不猶豫地打破既定規則嗎?自然也不是,而是要有兩個意識。
第一,對規則要熟悉,不要盲目對抗、盲目挑戰。規則的建立肯定有它的合理性,沒有搞清楚規則的邏輯,就盲目質疑、挑戰、對抗,這是不值得提倡的。盲目挑戰規則的風險特別大,可能你還沒開始打牌,就被踢出牌桌了。
第二,清楚規則的侷限和缺陷在哪裡。很多規則是有時效性和背景的,也就是說在某段時期、某種背景下,這個規則是可以的,但是一旦這兩個外在條件發生改變,那些所謂的規則可能就會成為限制。如果想要清楚規則的侷限和缺陷,你就要對於規則之外的、規則之上的知識有所瞭解。不然,你無知地對抗規則,只會讓自己成為笑話。
那麼,如果你想要從底層崛起,就要增加對新鮮事物的認知。你要去多觀察當下的時事,獲得更多的資訊資源。只有這樣,你才能發現更多的契機,順勢打破原有階層。
作者介紹|王心傲
心理顧問,專研心理學、人性、NLP等領域,也是百度、抖音等平臺最受歡迎的專欄作者之一。
他言語犀利,見解獨特,被稱為「另類先生」;不盲從大眾傳統思維,喜歡從本質剖析問題;善於結合日常現象、歷史故事解讀人性的底層邏輯,啟發人們打開認知與思維升級的卡點。從人性角度來破解認知升級躍遷的邏輯,為此贏得了全網無數人的點讚與喜愛。
其百家號專欄《人性解碼,思維破局》、《看破人性,重塑大腦》吸引了超過10億次推薦、490萬次讚評,單篇文章推薦量9700萬人次;被百度評為2021「年狀元計畫優質創作者」、「百度教育十大受歡迎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