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變有錢不是靠投胎,而是可以培養的!吳淡如:9個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富有或貧窮

學會吳淡如的這9個習慣,你就離富有不遠啦!(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我認為,富有是一種選擇,而這過程要靠你的堅持。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強調,這跟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同,很多人以為「富裕」是天賦,自己之所以生活無法富足,就是因為出身不好或基因不好,沒有賺錢的「命」。又認為,有錢人之所以會有錢,大多數都是因為會投胎家裡有錢,因此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事實上,富有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雖然出身決定起跑點,但是不會影響你富有的可能性。最終,是否要致富的選擇,還是在自己身上。一般人所渴望的富裕,並非成為暴發戶,而是「財務自由」。

所謂財務自由,指的是:就算你不工作,被動收入也能在你有生之年支應日常生活所需。這仍然不能用固定金額來侷限。因為每個人對生活所需認定不同,事實上也會隨著時代而不同。二十年前退休的人,有1,000 萬元就會認為足夠終老,事實上如果這1,000 萬元是死錢,無法活用衍生新的錢,很快就會坐吃山空。其實富有是物質面和精神面的「雙重得意」,必須建立在多元的條件上。講得更具體一點,想要變富有,在我看來,最好具備以下九種生活特質:

第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好的生活習慣,代表你在健康方面比較不需要讓人擔心,像是運動就是一個好習慣。維持健康,就能省下醫療花費,這是最好的節省行為。

第二、定義你自己的夢想,並且提高行動力

別說沒有夢想。夢想未必要太偉大。夢想並不是「目標」,是你活著的動力和意義。我的夢想很微小,就是把自己活得好一點,而且隨著年齡進展,人生仍有新樂趣、新學習、新期望。我們不必期望自己像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立志登陸月球,但我們可以當很有行動力、確實達成小小願望的人。不管你多大年紀,提升自己都是必要的。請相信,人雖然想活得舒服,但原地踏步你會愈活愈不舒服。

第三、規律性固定學習充實知識

現代人多麼幸福。在科技的協助下,愈來愈多管道可以充實知識,線上課程、電子書、Podcast,只要有手機就可以開始學習。而且有每天固定學習習慣的人,通常在時間管理上會比較有效率,那代表生活也會比較有規律。每天讓自己多成長一點,投資在學習上也能創造複利效果。我很相信「追求夢想會孳生利息」,不只在理財上創造「複利」才能使你懂得讓財富自由,在學習上很多人困惑於科技所帶來的「訊息爆炸」,很怕會因而變得焦慮。那是因為你眼中所見是資訊,並非知識。新聞不是知識、八卦不是知識、經驗也不是知識,知識還是要經過系統化學習,或者比你專業的人幫你整理出理路和邏輯。

第四、和正向的人做朋友

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我知道自己不可能跟每個人都當朋友。如果要活得愉快,就要跟正向的人做朋友;會帶給你負面能量的人,那就斷捨離,至少你不會因為跟人溝通而感到沮喪。溝通本來就應該是愉快的,不必跟讓你不舒服的人來往。就算那個讓你不舒服的人是親人,說真的也不必一直「相濡以沫」,保持點距離,人生更寬闊,不常相見彼此不會愁苦那麼多。 (相關報導: 如何達到財富自由、提早退休?過來人揭他們都在做的3件事,重複做就對了 更多文章

第五、存下收入的2成

坐吃山空是很可怕的事,為了避免這樣的慘劇,從年輕時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我常會對沒有積蓄的人說:「存10% 總可以吧?」老實說,存10% 我覺得是有點少,你賺的錢愈多,那比例就應該要提高。比如月入3 萬元時,也許你只能存3,000 元;但是如果你有斜槓收入月入6 萬元,且只需扶養自己,應該存3 萬元,因為你並不必因收入變多而膨脹消費金額,這樣才能存下第一桶金。不要輕易變成「暴發戶」,所謂暴發戶,在我看來不是指錢多的人,而是指隨著收入膨脹,就開始任意花錢的人。最應該培養的重點不是數字,而是「先存錢再消費」這樣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