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通過了博士資格考筆試後,忙著找論文指導教授。很關鍵,有擔當的教授挺身護航子弟兵,拿到學位如探囊取物。最先找了位猶太教授,叫我閱讀十數篇論文,長談好幾次,但覺言詞空泛,無法找到一個方向,最後他問我:「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哇!全身涼了大半截。
學長老林建議去同顧老談談,他的論文題目多到做不完的。顧老照顧台灣和香港來的學生,在賓大早已遠近知名;又是摩爾電機學院的知名資深教授,他指導的博士生,一律順利達陣。
顧老是大名鼎鼎的顧毓琇,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學生,比胡適、趙元任他們晚三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獲科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Science),學成後回國歷任浙江大學電機系主任、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工學院院長、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校長、政治大學校長、教育部政務次長,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顧老師的文筆出色,民國初期以顧一樵的筆名發表多篇文章;有小說、詩詞、散文、話劇劇本等,是白話文學啟蒙時期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出任教育部政務次長時,部長是陳立夫,據說顧老師是CC派系(陳果夫、陳立夫兄弟英文姓氏的頭一個字母) 的大將。國民政府遷往台灣之後,CC派遭受排擠,連陳立夫都遠赴美國開養雞場。顧老師沒有去台灣,他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客座正教授,之後賓州大學電機系聘他為終身正教授。
二戰後美國的電機工程研究,以電子計算機最熱門,賓州大學電機系是開發電腦的鼻祖。早年顧毓琇老師學成歸國,多數從事行政工作,二十多年後在美國頂尖大學執教鞭,做研究;他沒有選擇當時最熱門的計算機,埋首專攻〈非線型自動控制系統〉(Non-linea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發表五十多篇重要學術論文,短期內就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傲視群雄!令我等後生晚輩萬分懾服。
顧老師是罕見的「多面手」,一生在科學研究、文學創作、官場運作管理、政治等方面,展現了非凡的成就。賓州大學對顧老師的行政能力很推崇,他做過好幾次電機系主任。他於1972年退休,繼續在賓大摩爾電機學院做研究。
我沒有請顧老師指導博士論文,主要因為顧老的研究題目,多以某非線性微分方程式為本,將它應用在控制系統上,用大量電子計算機運算取得結果。自知寫電腦程式的天份低,錯誤多到屢屢被電腦退件,沮喪無比。後來進了電子光學實驗室工作,在實驗室調試精密儀器,我較有把握。
某日在隔壁機械系大樓,見到一亞洲學生,他的長相、背著手低頭走路的模樣,都酷似顧老。上前打招呼,他是顧老的小兒子顧慰國,剛從上海來,在賓大機械系就讀。顧老師、師母當年匆匆離開上海,只帶著年齡最小的女兒慰民隨行。慰國和他的幾位哥哥姊姊留在大陸,據說顧師母思子成疾,大費周章接小兒子來美國。
(相關報導:
王正方專文:連她的手也沒碰過,失什麼戀?
|
更多文章
)
自此我同慰國結為好友,叫他小顧。小顧念書的本事比他爸爸差多了,又逢上文革,好幾年不碰書本,基本數理科目忘得乾淨,英文有待加強,他在賓大讀的辛苦。
小顧性格溫和、閒散,沒事就背著手各處晃、喜歡聊天,善於模仿寧波人講官話,腔調特殊,真是一絕。打起麻將來他的話不停,喜歡講大陸的各種趣事;上海澡堂子的搓背修腳、江北人在上海的三把刀行業(菜刀、剃刀、剪刀)、學上海人說南方滑稽、用滬語朗誦毛語錄---,聞所未聞,笑翻一群人。沒多久,他就和港台來的同學們不分彼此混得很熟。
小顧常帶我們去顧老師家蹭飯,顧師母特別喜歡我兒子,她說:「這個小人我歡喜,要常常帶他來。」
因為老人家身旁沒有孫子輩的「小人」(滬語稱小孩)。有時候見到慰國跟在他父親身後,校園中悠閒散步,老顧小顧一前一後,都有點痀僂駝背,舉止步伐如出一轍,是當年賓大校園的一景。
某日小顧來找我,說:「我父親要單獨請你吃午飯。」地點是賓大教授俱樂部(Faculty club),我可是第一次去那個地方。邊吃邊談,顧老師問我參加「保釣0團」私訪中國大陸的經過,有關周恩來總理會見訪問團徹夜長談等,垂詢甚詳。
然後他同我講中美關係的來龍去脈,顧老認為:中共主動與美國接觸,美國也積極回應,因為他們都想制衡蘇聯,大陸也可以藉此緩和美國的長期圍堵。《上海公報》才華洋溢,是重要的政治文件,美國在台灣歸屬問題上用:〔認知〕(acknowledge)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不用〔承認〕(recognize),認知不見得有同意的意思。但是公報的中文版寫的是〈承認〉一詞,雙方簽了公報,日後會不會對字面的不同解釋,賴起賬來呢?顧老師覺得這是季辛吉及其幕僚,用心良苦玩弄文字的精心設計。或許當時大陸急於與美國建立某種關係,求成心切忽略了這一字之別。如此說來,毛先生和周先生豈不是上了季辛吉的當?
一餐飯吃了許久,臨別顧老師說:「有機會我也會去大陸走一趟。」半年後美國的中文報紙刊載顧老師訪問大陸的消息,周總理單獨會見顧老師,面談三小時多。小顧告訴我,抗戰時在重慶,顧老師與周先生相識,互相欣賞,舊友重逢有談不完的話。我一直想問顧老,他有沒有當面告訴周總理:你上了季辛吉的當!畢業之前雜事太多,一團混亂,沒有機會再與顧老師說到話。
1973年周恩來總理(前排中)會見顧毓琇教授(前左四),顧師母(前右三), 顧慰民(後右二), 僑辦主任廖承志(前左三), 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培源(前左一)(作者提供)
之後中美又簽了兩份公報,雖然沒有將〔認知〕改為〔承認〕,但是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其他國家與大陸建交,必須一律明文寫〔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省,〔認知〕一詞不再出現。這是否是顧老師當面提醒了周總理,以後才有明確的用語?
季辛吉當年設定的制華政策,一直沿用到今天。老季要「套住中國」(engage China),促使中國大陸步步加入國際大社會,國際社團的遊戲規則,全由美歐西方國主導,來者焉能不就範?中美台三角關係,採用模糊政策,美國從未清楚的表明態度:如果台灣海峽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會出動武力干涉嗎?你們去猜吧!公報中說明了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只〔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保留運作變化的空間。所以早在1972年,顧老師曾感嘆季辛吉和他的幕僚,真是用盡心機,發展出這麼一套對華政策來。
(相關報導:
王正方專文:連她的手也沒碰過,失什麼戀?
|
更多文章
)
還處於戒嚴時期的台灣,某中央研究院院士得知顧老師訪問中國大陸,提出效忠黨國的提議:取消顧毓琇院士的院士資格,院士會議討論多次,未獲通過。顧老師再也沒有去台灣。(註:顧毓秀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名籍被註銷)
小顧有了女朋友,同出同入的挺開心。我離開賓大之後,聽說那位女友對他嚴加督導,顧公子一改閑散作風,積極完成學業,拿到學位結了婚,找到好工作,搬到德克薩斯州過日子去了。
一九九二年賓大摩爾電機學院邀我回校,放映兩部我執導的電影,並頒發獎狀,上面說:「本院畢業生王某某,在電機工程、電影兩個不同領域做出了貢獻----。」上台致謝詞,見到顧老師坐在前排,但覺胸中有股暖流緩緩湧上來。大概自己的講詞過於枯燥,不一會兒我發現顧老正低著頭打盹兒,那年他九十二歲。以後我再也沒有機會見到他老人家了。
1992年王正方(右)、馬淑靜(左)與顧毓秀老師(中)合影。(作者提供)
1997年Drexall University頒榮譽博士給正在訪問美國的江澤民主席。Drexall U.位於費城西區,與賓州大學隔一條街,江總書記一行人到顧府拜望老師;原來顧老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微積分,江先生是班上的學生。電視轉播中的顧老,面容安祥,談吐思路清晰。江主席坐在老師旁邊話當年:
「顧老師上課,不用教科書,沒有講義,一開始就寫黑板演算題目,我們跟都跟不上---,都在他腦子裡面。」
微積分是基礎課,班上的人不少,想來當年江主席是眾多忙著抄筆記的學生之一,顧老師或許記不起他是誰了吧!
*作者王正方,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在美國任IBM、NCR研究員、工程師,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工程教授。中年轉行電影事業,退休後專事寫作,著有《調笑如昔一少年》(印刻出版)。本文原刊《亞洲週刊》(2023/01/02)授權轉載。(原標題為:我是顧老師的「入室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