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推動產業創新與轉型,「離岸風電」是一個絕佳選項。第一,在國際上,特別是歐洲,經過十數年的試驗,離岸風電各項技術經驗已臻成熟,代表這並非遙不可及的創新,離岸風電早已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電力來源之一。第二,離岸風電的開發,除了風場開發商(規劃、興建並營運整個風場)外,產業鏈既長又廣,橫跨各類工作船舶製造、水下基礎製造、機械、材料、海事工程、電力纜線、光纖通訊、各類感測器、各級變電設備等等,是台灣許多既有產業及廠商可以轉型前往的出海口。
如果有正確的策略支持,離岸風電產業將會是英全政府在2020年以前最有政績的產業政策之一,一旦國際風機組裝廠來台設廠,以及發展出本土的水下基礎與海事工程,台灣的風電產業根基將立於不敗之地。
傳統國產化思維必須升級
台灣產業政策時常以終端產品國產化的思維需要升級,以經濟部工業局目前提出的「技術移轉的風機國產化」來說,如果改為與國際一軍「合資(Joint Venture)的國產」,將會更容易成功。
日本最大的財閥:三菱集團,多年以前已經看到這個新趨勢,讓旗下的三菱重工(MHI)與全球風機大廠維斯塔斯(Vestas)合資成立三菱重工維斯塔斯(MHI Vestas),三菱重工持股51%,專責離岸風電的市場。不久以前才剛宣布,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台9.5MW離岸風機,維持技術第一名的領先位置。現存的風機廠商經歷過十數年的優勝劣汰,豈是台灣短短數年便可超越,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又豈會輕易技轉?而在風機大型化的未來趨勢下,即便台灣在6年後能生產出自製5MW風機,到時候國際可能已採用12-15MW的風機,台灣自製風機屆時不僅很難有外銷市場(通路),連作為本土風場使用的競爭力也將喪失。
在今年三月,日本舉行風電論壇,日本政府曾詢問各國開發商使用日本完全國產自製風機的意願,多數遭到拒絕,原因不僅是日本國產風機缺乏實績,更是因為產業供應鏈廠商長期的合作關係,在技術上形成某種的策略聯盟,更會影響銀行融資意願。
風機零組件在地化、水下基礎及海事工程本土化
然而更務實且符合台灣優勢的風機產業政策是進行「零組件在地化」,並協助台灣零組件廠商打入國際的供應鏈。一架風機的零組件數千樣,光是螺絲就多達5公噸重,台灣的廠商並非沒有機會,例如永冠的鑄件就專門供應給德國Siemens Gamesa的風機,如果有更多的台灣廠商能進入國際風機供應鏈,屆時將會創造為數可觀的工作機會。
因此,利用目前台灣開發的需求,以及未來亞洲的市場規模,台灣應該積極吸引風機廠商來台設組裝廠,一可加強在地採購(鑄件、螺絲、發電機等)、發展國際認證機制,更可能進一步吸引機艙、葉片等系統廠商來台設廠,創造外來投資以及在地就業機會。
以國際數據來看,離岸風電的「設置成本」(CAPEX),風機其實只佔了40%,扣除必定在地化生產的塔架之後,風機所佔的成本其實更少。而除風機之外,極重的水下基礎必定在地生產,加上海事工程、電力工程等等就佔了將近50%的設置成本,這些項目才是台灣最應該本土化的,以避免後續的運維困難、待料時間過長。例如海事工程,就可以多用途發展,船隻除了可以用來建設風場之外,在另外半年季風來臨時,還可以支援其他產業的使用,才不會有營運的空窗期。
而除了設置成本外,風場20多年的營運更需要大量的運維工程與服務,這些都可以提供大量且長期的就業機會、活化目前的閒置港口,運維產業絕對需要積極的本土化發展。
吸引國際廠商來台,善用區位優勢,成為亞洲風電基地
離岸風電的產業政策應從整體市場發展的宏觀戰略位置來思考,例如,歐洲的風機產業已經由丹麥和德國佔據多數市場,因此荷蘭發展施工船隊,英國則是發展整體方案解決和認證的服務,彼此進行差異化經營、互補優缺點。
台灣必須思考在全球風電產業的落點,以及國內產業的強項,找出適合自己在產業鏈上扮演的角色。台灣的市場規模其實很小,廠商真正著眼的是其實是亞洲市場,我們運用短期的在地需求,積極吸引國際風機組裝廠來台,並發展本土的水下基礎與海事工程,一旦國際廠商立足台灣,台灣便可以善用區位優勢,成為「亞洲風電基地」,供應風機零組件、水下基礎、運維補給、海事工程支援。
產業政策思維,必須思考國際情勢以及自身優點,才能夠真正落實林全院長所說:我們要打的是「國際隊」,而不是「國家隊」。 (相關報導: 獨家》首起離岸風電二階環評,業者憂開發規模縮減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倫敦大學能源及環境經濟政策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