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又有人在太平山的翠峰湖拍到,這讓人想起15年前就出現在翠峰湖的「台灣奇鳥」─白尾海鵰。這兩隻是否就是同一隻的機會顯然非常大。多年前這隻白尾海鵰就已經是台灣第一奇鳥、也是生態奇事,原因至今無人能解;15年後,傳奇依然,第一奇鳥繼續翱翔台灣天空。

北國的大鵰,在台是迷鳥
白尾海鵰是大型猛禽,身長76到100公分,飛行時兩翼展開可長達200至250公分;成鳥的全身大部份是咖啡色,只有尾巴白色,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許多人喜歡拿牠與美國國鳥白頭海鵰(舊稱白頭鷹)相比,兩者體型接近、生態習性也相近,主要都是以捕食魚類、腐肉為主,甚至兩者被視為「隱存種」,科學家相信牠們原是同一物種,並於中新世早期或早於漸新世的早期或中期時開始分裂,亦有人認為是在二千八百萬年前開始,在北太平洋分裂,只是白尾往西後來生活在歐亞舊大陸,白頭則往東到美洲新大陸。
基本上白尾海鵰是屬於遙遠北國的鳥兒,而且印象中是活動在冰天雪地中;許多人看到白尾海鵰的影片或照片,幾乎都是在冰雪海邊爭奪食物;台灣鳥友想一睹近又漂亮的白尾海鵰,不二選擇就是去日本北海道的丹頂之里,拍白尾海鵰與丹頂鶴爭食,部份甚至要再坐破冰船出海尋找。牠的繁殖地遍布舊大陸北邊,從日本最北的北海道、知床半島、西伯利亞再到歐洲北部、北歐等地;到冬天再南遷度冬。台灣只有在秋冬候鳥南遷時,才能偶爾見到白尾海鵰的身影,因此白尾海鵰在台灣是被列為稀有的過境鳥或迷鳥。


如謎般的翠峰湖白尾鵰
但翠峰湖的白尾海鵰,卻是例外中的例外,至今沒有任何人知道牠從那裡來、大部份時候隱藏在何處、是否曾經返回北國的繁殖地否。
這隻白尾海鵰是在2002年1月,由宜蘭一位鳥友首次發現,同時拍下足以清楚確認辨識的照片;之後即吸引鳥友陸續前往尋找,看到的機率不是很高,有一位當時在太平山當兵的鳥友,在一年內去翠峰湖超過20次,只有2次看到牠的身影。而原發現的鳥友在4年內陸續造訪翠峰湖28次,其中6次看到白尾海鵰。
因此觀察記錄顯示的是:確實有一隻白尾海鵰間斷性卻長期的出現在翠峰湖;因為觀察到的月份遍布全年,連6-8月的夏天都有,因此不能歸類於度冬個體;而2項資訊相加顯示的是這隻可能是長期滯留台灣。
接著引發的有趣問題是:牠從那裡來?一個可能當然是「逸鳥」─指人為的被帶到台灣後逃出到野外─可能是某餵養動物的地方、也可能是某名養鷹人(不過少聞養鷹人餵養白尾海鵰)。但根據目擊者的觀察,認為其羽翼完整、身上沒有留下任何人工的物品(逸鳥多身上會留有腳環或繩子)因此目前多認為是在「自然狀態下」到台灣。至於牠出生何地,如何來到台灣─是遷移時迷路?碰到颱風被帶來?
接下來讓人好奇的是:如果牠長期滯留台灣,生活地區到底在那裡?雖然在翠峰湖持續有目睹紀錄,但機率不是很高,可以推斷翠峰湖雖然在其活動範圍,但肯定不是「老巢」。那牠的老巢到底在那裡? (相關報導: 宙斯是多元戀愛祖師爺?想看懂名畫,畫中鳥類是線索! | 更多文章 )

住在翡翠水庫嗎?
2008年在新北市烏來的廣興水域,曾經有數次出現白尾海鵰,因此有人推斷這隻白尾海鵰應該棲息在附近的翡翠水庫,偶爾飛到下游的廣興「巡視」;同時也有人懷疑這隻白尾海鵰就是翠峰湖出現者,因為從翡翠水庫往南飛數十公里就是翠峰湖。飛行數十公里,對每年要遷移飛行上千公里的候鳥而言,算是小菜一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