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進入職場2至3年後,通常會進入一段很漫長的「倦怠期」,而且越上班心越累;很大的原因是你不得不跟同事溝通,彼此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折磨。
舉個常見的例子吧:請公司的美編設計一張活動視覺。
你覺得自己說的很清楚了:「要亮一點、要有節慶的感覺、要凸顯到讓人一眼就能看見,其它的你儘管發揮吧!」
他聽完後只回了一句:「好喔。」
放心⋯⋯肯定給你搞砸,而且做出來的設計往往都跟「社區里民中心的瑜珈課招生海報」一樣悲劇!
到底是我沒講清楚,還是他沒聽明白啊?當然是你沒講清楚。
職場難題,往往都是溝通出了問題
你以為自己講得很清楚了,但聽在對方的耳裡⋯⋯其實抽象到爆。
他邊聽,還會邊吐槽:
「要有節慶的感覺」→ 什麼叫節慶的感覺,是要燒香拜拜還是滑龍舟?
「要亮一點」→ 多亮?LED 瓦數 10W?
「要凸顯到讓人一眼就能看見」→ 那要不要改用雕刻的,有預算嗎?
最怕的就是他也懶得跟你溝通了,直接敷衍說:「好喔,知道了。」結果回去照自己的想法隨便弄一弄,在截止日前一刻才交出來,讓你不得不接受。
長期下來變成職場中的互相傷害,還在老闆面前吵架⋯⋯結果通通被拖出去各打五十大板吧!
那該怎麼辦?
像這種工作交辦的事情,有個關鍵就是:不能增加對方的認知負擔。
我們在工作的人,大腦其實特別脆弱且混亂,一方面要辦著眼前的任務,同時又要擔心另一件事的截止日期;再加上永遠跳不停的 LINE、Email、電話,早已無力面對複雜且抽象的溝通了。
這時你還用「要很亮」、「要喜氣一點」這樣的敘述來交辦工作,他的大腦會直接當機,甚至對你產生厭惡情緒。
所以應對方法也很簡單:不要用講的,要用寫的!
寫的時候要具體,有指令跟執行步驟;就像替對方的腦中鋪設一條軌道,讓他能邊看文字,邊想像出接下來工作的全貌。
例如前面說的設計工作,應該這樣寫:
以下是本次「春節活動」的視覺任務,我會分「陳列地點」、「視覺需求」、「文案呈現」、「截稿時限」來說明本次的設計需求:
1.陳列地點:海報的視覺會出現在我們旗艦店的門口,考量到人們在逛街時注意力會比較浮動,視覺應該要維持單一元素、單一訊息、對比度強烈的設計。
2.視覺需求:只放「本季主打商品」在海報的正中央,因為是春節,背景最好是紅色的;請挑能跟紅色產生強烈對比的商品照片,要去背、畫質得高到能看見商品上的 Logo、按鈕等細節。
3.文案呈現:文案只有8個字的空間,最多佔全海報的1/3;用粗體、像春聯般的毛筆字,要讓路人在10步之外就能看到海報上寫了什麼。
截稿時限:視覺最後的截稿日是週四下午18:00。
但要先給行銷部跟老闆過目,確認沒問題後再發到各門市陳列,於週日上架。
所以我們抓本週二下午15:00,我會跟你核對第一稿設計。
第一稿沒問題後,週三下午 14:00 會同時交給行銷部跟老闆;如果有需要微調的,尚有 1 天的時間。
你看,如果你能給他這樣的一份文件,他做出來的設計大概不會差到哪去。 (相關報導: 該不該跟同事當朋友?鄉民回應幾乎一面倒,過來人曝慘痛經歷:真心換絕情 | 更多文章 )
而且討論時,他也能快速的指出哪邊有疑慮,例如:「文案8個字擠一行有點滿,我能改成兩排嗎?比例一樣能維持在版面的1/3,字級可能會縮小一點,但這個大小在10步以內還是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