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進入社區傳播,近1個半月確診與死亡人數分別就累積10399、297人,死亡率達2.9%,遠高於全球平均2.2%。根據《新新聞》獨家依個案死亡日期逐一歸位的結果,從5月23日起,國內新冠死亡人數已連續至少13天處於2位數高峰,其中又以5月31日單日就有多達40人死亡最令人斷腸;且依確定病例發病日軸線研判,近日可能還會有一波不低於5月31日的死亡高峰出現。
「不是說台灣是全球防疫優等生嗎?怎麼疫情不來則已,一來就兵敗如山倒,甚至只花不到2個月死亡率就超過全球平均,究竟問題出在哪裡?」許多人每天盯著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新增死亡人數,甚至開始聽到鄰居、遠房親戚、朋友的朋友等家中有人淪為新冠肺炎病魔爪下的亡魂,心中除了恐懼,可能都有同樣的問號。
台灣死亡率衝破全球平均 醫:全因篩檢量不足
台大癌醫中心副院長王明鉅等專家學者提醒,國內短時間內因為本土疫情損失近300條寶貴的生命是事實,但若論死亡率,2.9%極可能是過度高估的「假象」。理由是先進國家在疫情高峰期多會進行廣篩,以新加坡為例,其人口550萬人與雙北差不多,該國疫情高峰期每天篩檢量約9萬人;惟近日我全國每日篩檢量最多只有3萬人次,篩檢量顯然不足。一旦篩檢量不足,就只有部分確診者會被篩出,而作為計算死亡率分母的確診人數也會失真且被嚴重低估,再加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死亡率自然一飛沖天。
面對這波本土疫情,國內篩檢與確診腳步完全跟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的另一個證據是,「死後確診人數比例」高得嚇人。根據《新新聞》就疫情指揮中心界定的這波社區感染監測起點4月20日,直到6月8日累計的297名新冠肺炎確診死亡個案,並就每一名個案的確診與死亡時間進行逐一計算。
結果發現,確診至死亡天數少於或等於3天的人數竟高達140人、47.1%,其中更有多達54人、18.2%為死後確診。也就是說,國內新冠患者被延遲確診的情況相當嚴重,且平均每5名死亡個案中就有1人,生前竟連以新冠肺炎患者身分被治療的機會都沒有,就撒手人寰。
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國內近日爆發的社區感染確診者有極高比例是有慢性病史的老年人,與去年國內確診者多為境外移入年輕人的情況不同。數據分析證實,這波疫情≧60歲確診者衍生重症的比例達33.4%,較全體確診者重症比例17.5%高出16個百分點。
另一項分析也發現,在最近國內200多名新冠肺炎死者中,大於60歲的比例高達92%,且83%都有潛在慢性疾病,是國內死亡人數及死亡率短時間內衝高的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此波本土疫情確診者以高齡族群為大宗。(資料照,指揮中心提供)
高齡社會不等於高死亡率 新加坡僅0.05%
但高齡社會面對疫情襲擊,就一定會較非高齡社會發生更高的死亡率嗎?恐怕未必。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WB)公布的2021年全球高齡化國家排名,排名前10國家中除了中國以外,其餘9國高齡化程度都與台灣相當甚至更高;然面對新冠肺炎,許多高齡國家還是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以穩坐全球最「老」國家寶座的日本為例,其65歲以上人口已占全體人口比例27%,雖然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日本也歷經了數波猛烈疫情的攻擊,但在大量篩檢、高強度隔離、高品質醫療照護等措施多管齊下;加上及時進口疫苗接種,使得累計76萬2995名確診者死亡人數得以控制在1萬3531人、死亡率1.8%。
由此可見,雖以新冠肺炎病毒對高齡者有較高致死率來看,包括台灣在內所有高齡國家想要打贏防疫這一仗,確實會比其他國家更加艱困,卻也並非不可為。更甚者,新加坡2021年老年人口比例也已達14.27%,同樣也屬高齡社會,但該國至今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萬2196例、33人死亡,死亡率0.05%。
新加坡新冠肺炎死亡率僅0.05%。(資料照,美聯社)
話說回來,死亡率只是監測疫情嚴重度的參考指標,壓低死亡率絕對不是抗疫的目的,拯救更多生命才是;更甚者,專家呼籲指揮中心針對流行熱區進行更大量的篩檢,當然也不是為了藉由衝高死亡率的分母,然後讓死亡率的數字變得好看一點。
事情的真相是,在台灣取得更多疫苗,以及完全接種率達到全國人口60至70%,藉以發揮群體免疫力之前,找出隱藏在社區內的感染者,實在是避免疫情一再延燒,以及更多老弱族群感染送命的必要手段。
當然,光是拚命篩檢還不夠,廣篩之後對確診者提供的安置與醫療照護,更是與病毒決戰的關鍵。無奈這段時間單是為了應付雙北地區有限度的篩檢,各大醫院專責醫院乃至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旅館就已應接不暇。
影響所及,不少民眾確診後只能居家隔離,然後痴等衛生單位通知,只是部分個案一等就是好幾天;期間當事人內心的煎熬事小,最怕的就是許多老年個案病情突然惡化,甚至出現個案自己也沒感覺的「快樂缺氧」(隱性缺氧),很多猝死事件確實一再在國內上演。
為避免確診個案被長期放在家中,且因病情突然惡化搶救不及,以及大量輕症病患湧入醫院,導致有限醫療量能無法集中搶救重症患者;尤其是一旦疫情指揮中心決定進行更大範圍的篩檢之前,針對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建置更多的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及加強版防疫旅館,絕對是必要的。
初期重症比例低於1% 但從發病到死亡平均只有8.3天
然而,輕症患者不會都維持輕症。根據《新新聞》的統計,截至6月8日為止,國內爆發社區感染以來的297名確診死亡個案中,多數人一開始的症狀也只是以發燒(43.8%)、咳嗽(38.4%)為主,初期就有肺炎的比例僅3.7%,有意識改變、昏迷、血氧降低等重症前兆的比例幾乎都在1%以下。但這群人最終從發病到死亡的平均天數卻只有8.3天,其中更有110人、37%是在發病後不到一周死亡或發病前猝死。
(相關報導:
以愛國之名逼國人接種 國產疫苗跳過三期緊急授權 全球僅中、俄敢做
|
更多文章
)
雖說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不是醫院,但要安置病情隨時可能急轉直下的新冠肺炎確診者,必要的醫療設備、急救藥物與醫護人力配置還是要有一定水準,後送醫院的機制與效率也必須提升。否則,在集中檢疫所內或轉送醫院途中不幸死亡的案例,恐怕還是會反覆發生,試問:這樣以後還有多少輕症患者敢配合政府政策入住加強版集中檢疫所?
瑞德西韋僅適用未插管重症 指揮中心鼓勵使用老藥
專案進口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用藥問題近日備受爭議,甚至一度傳出缺貨危機。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瑞德西韋確實一度被視為救治新冠重症患者的希望,但隨著臨床醫師累積越來越多用藥經驗後發現,該藥只適合用於已需要使用氧氣、但尚未插管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除此之外,瑞德西韋對於病情太輕或太重的患者來說,都無法加速臨床改善與降低死亡率。
所幸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療還有其他選擇。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日前便發函各大醫院,鼓勵臨床醫師採用原用於治療風濕性疾病、嚴重過敏、哮喘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黃立民強調,地塞米松雖是老藥,卻是目前唯一經實證可降低新冠肺炎重症病患死亡率的藥物,且價格實惠、貨源充足。此外,不比瑞德西韋使用時機有很大的限制,地塞米松從患者需要使用氧氣到插管後都可用藥,且臨床顯示用於插管患者可降低死亡率36%,比用於用氧患者可降低死亡率18%更加顯著。
美國藥廠吉利德研發的「瑞德西韋」,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視作可望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資料照,美聯社)
疾管署(CDC)也將採購適用於新冠輕中症患者的雙價單株抗體藥物bamlanivimab & etesevimab,以及高通量鼻管治療儀。這款雙價單株抗體藥物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給EUA(緊急使用核准),價格比瑞德西韋還貴,但臨床顯示有助降低輕中症患者惡化為重症的比例,唯獨對南非變種病毒株無效。
而鼻管治療儀則有助降低患者插管機率,惟目前國內多數醫院使用的機型每分鐘吸氧流量只有6升,高通量機型每分鐘吸氧流量可達60升,效率是一般型的10倍,且供氧均經加熱加濕,可減少長期用氧患者出現鼻黏膜潰瘍等副作用。只不過全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相當多,北部光是一家醫院收治人數可能就達上百人,CDC卻只下訂採購20支高通量鼻管治療儀,消息一出已有基層醫師反映,根本不夠用。
(相關報導:
以愛國之名逼國人接種 國產疫苗跳過三期緊急授權 全球僅中、俄敢做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