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我們需要留在香港嗎?跨國公司的複雜考量

香港城市景觀

憂心香港未來能否繼續成為在中國及周邊地區營商的最佳據點,有些跨國公司正在遷往別處。作為全球具重要地位的商業城市,香港的前景愈來愈飄忽不定。

受政治動蕩、中國大陸的威權式壓制及新冠疫情影響,跨國公司和專業人士紛紛遷往新加坡等與香港競爭的商業城市,還有些正遷往中國的商業樞紐上海。有人認為上海是個更好的據點,有助於從體量龐大的中國經濟獲利。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自從1997年英國將香港主權歸還中國以來,香港領導人一直將這個半自治城市譽為「亞洲國際都會」——一個具有英式法律體系的開放社會,可讓外國專業人士賓至如歸。現在,香港變得沒那麼開放,與中國內地經濟的融合則更為緊密。

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內,有些公司仍認為香港對於它們以中國為重心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因此正為未來而堅守。另一些公司則考慮撤離,認定香港的前景已不復如前。

香港歐洲商務協會主席高樂伯(Frederik Gollob)表示,總部設在香港在以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眼下,企業第一次開始討論此問題:我們需要留在香港嗎?

5月發布、對香港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成員的調查報告顯示,325家受訪企業中有42%表示正在考慮或計劃撤離香港,理由是對新實施的港區國安法感到不安,對香港的未來持悲觀看法。

中國加大對香港控制力道,主張愛國者治港(AP)
中國加大對香港控制力道,主張愛國者治港(AP)

政府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已有數十家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或辦事處從香港遷出。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彙編的數據顯示,公司遷出造成了香港15年來最高的商業地產空置率,超過80%的空置空間源於跨國公司撤離。總體看,2020年離開香港的人員(包括外籍人士和香港本地人)數量比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任何一年都要多。

旗下擁有Timberland、North Face和其他品牌的威富集團(VF Corp.)今年1月表示,將關閉已在香港營運25年、目前擁有約900名員工的香港辦事處。日本電子遊戲開發商索尼互動娛樂公司(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已將區域高層團隊遷移到新加坡。歐洲奢侈品公司路威銘軒(LVMH)表示,將把銘悅軒尼詩(Moet Hennessy)酒業的部分駐香港員工安置到其他地方。法國化妝品巨頭萊雅(L'Oreal)也表示,將把部分員工從香港總部遷出。

看好香港的人士預測,一旦疫情消退,隨著香港企業從與內地的深度融合中獲益,香港將變得更加強大。悲觀主義者則認為,香港在金融等對中國有用的幾個核心產業將逐漸萎縮。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反腐敗永遠在路上」中國大舉追查貪腐舊案,已去世官員也難逃脫 更多文章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Edward Yau)表示,大部分海外商界仍相信香港是營商的好地方,因為與中國主要城市的合作機會不斷增加。最近一次記者會上,他在提到香港美國商會的調查時說,會密切留意情況,並向海外投資者提供適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