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何時對台海危機轉向「戰略清晰」?專家分析打破平衡的關鍵因素

台灣軍方年度漢光演習三軍聯合反登陸作戰於2020年7月16日展開。(國防部提供)

在美國政壇對台海安全政策是否應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辯論的同時,有分析指出,習近平重新定義「九二共識」、香港「一國兩制」的失敗,以及中共正式宣佈海峽中線不復存在等一系列「主動清晰化」的行動,促使台海風險加劇以及有可能的政策走向改變。

繼續延續以往的模糊戰略?

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6月3日發表題為中美對抗:台灣因素(China-US Rivalry: The Taiwan Factor)的文章指出,華盛頓在台北和北京中間扮演著平衡者的關鍵角色,並為台北提供了在兩岸關係中與中國接觸所需的信心。文章還說,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且令人信服的呼聲要求華盛頓的政策轉向戰略清晰,但除非單方面採取行動徹底改變現狀,否則台北幾乎無法迫使做出這樣的改變。美國過去沒有這樣做,現在也無需這麼做,因為自從1979年外交關係發生變化以來,華盛頓和台北之間的利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一致。

在分析人士看來,自美中建交以來,戰略模糊的彈性餘地維繫了美中台三方的平衡。這既得益於美國的「雙重嚇阻」,台灣在統獨之間的搖擺不定,也得益於中共的戰略模糊政策。它在主打和平統一的同時不承諾放棄武統,不設定任何時間表,成為其戰略模糊戰略的核心。

一方面,提倡戰略清晰政策的人士認為,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瞰制中共的地理位置,對美國深具戰略價值。此外,台灣的民主政治、經濟活力,以及高質量的人力和技術,這些都對美國具有實質好處。

另外一方面,支持戰略模糊政策的人士則表示,美國嚇阻北京不可武力犯台以及嚇阻台灣不能輕易宣佈台獨的「雙重嚇阻」最能維系台海平和與穩定,因為美國若向台灣表達更明確的安全承諾,等於是變相鼓勵台獨,無疑增加美中軍事沖突的風險。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上個月在接受金融時報的採訪時也重申,美國多年來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台灣關係法、三個公報與六項保證。外界將此解讀為,美國改變戰略模糊政策為時尚早。

誰主動打破戰略模糊戰略?

但是,旅美時評人唐靖遠對美國之音說,事實上,這種戰略上的模糊已經越來越難維持,原因來自於習近平主動的清晰化,而這種清晰化是以習近平重新定義「九二共識」、香港「一國兩制」的示範失敗,以及中共官方正式宣佈海峽中線不復存在等一系列行動為標志的。

唐靖遠表示,習近平在政治上全面否定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在軍事上使大陸機艦與航母巡航台灣外海成為常態化,都說明中共武力攻台已經進入到實戰化的部署,並非僅是過去簡單的政治上的炫耀武力。

針對有些分析提到習近平或許並未為一場大規模戰爭做好準備,因為這可能影響到中共建黨百年的繁榮穩定,唐靖遠認為,這裡面存在一個誤判。他說,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已經公開了吞並台灣的時間表,亦即在2049年中共建政百年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目標裡必不可少的一項硬指標就是無論以何種方式都要拿下台灣。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反腐敗永遠在路上」中國大舉追查貪腐舊案,已去世官員也難逃脫 更多文章

唐靖遠說:「現在美國和台灣基本上都維持了過去的戰略,但中共改變了,打破了平衡,客觀上只能要求美國和台灣都相應調整,達成新的對等,才有可能阻止中共。習近平打破了模糊,定下了時間表,並通過提前結束香港一國兩制,釋放了放棄和統路線的訊號,就等於明確了未來對台灣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