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為什麼非洲國家在國際外交上附和中國?

2022年烏克蘭戰爭,讓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機(AP)

俄烏戰爭造成餓死的非洲人數,比戰場上死去的烏克蘭人還多

聯合國大會日前表決通過,暫停俄羅斯在人權理事會的資格,但在這次投票中,多數非洲國家選擇棄權,《外交政策》記者格巴達莫西撰文指出,非洲國家附和中國的不結盟立場,因此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事上保持「中立」,同時也是對歐美國家的雙標態度感到不滿。

英國牛津大學教師拉馬尼(Samuel Ramani)說,此戰爭造成餓死的非洲人數比戰場上死去的烏克蘭人還多,因此非洲應譴責俄羅斯。但非洲國家領袖對烏克蘭戰爭的發言態度,卻愈來愈像中國,雖說非洲國家也藉此展現自身的外交力量。但格巴達莫西認為,這樣的立場不等於支持俄羅斯,而是附和中國。

當然,非洲國家已經覺醒他們不再是向世界乞憐的弱勢,他們必須為自己發聲。非洲國家認為世界主流媒體對俄烏戰爭,相較於西方國家攻打利比亞及伊拉克的關注程度不成比例,且解讀具有雙重標準,因此投下棄權票。另外,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已花費35億歐元(38億美元)向俄羅斯購買能源,而之後的對俄制裁影響非洲國家利益,此舉被視為「偽善」。

非洲是中國外交戰略的突破口

中國主導的「中非合作論壇」成立於2000年10月,非洲共54個國家中的53個是論壇成員,唯一沒有參加的國家是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的斯威士蘭(台灣稱史瓦帝尼)(eSwatini,原名史瓦濟蘭)。史瓦帝尼超過半個世紀一直與台灣保持邦交,是非洲54個國家中唯一與台灣維持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

從1956年與第一個非洲國家埃及建交至今的近70年中,非洲是中國突破國際孤立的重要外交步驟。特別是在中共剛剛建立政權之初的1950和1960年代,在與美國對立、與蘇聯決裂的最孤立階段,非洲成為中國的戰略突破口。中國學者將維護與非洲國家的關係形容為「推進中國形成全球交往格局的一個關鍵踏板或戰略支點」。

事實上,即使在中國經濟陷入停頓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外交仍然奉行「國際主義」,對非洲的援助「舉全國之力而為之」,在農業、工業、交通、體育、教育、衛生等多個方面大舉援助非洲,其中最著名的項目就是歷時近六年完成的坦贊鐵路(TAZARA Railway),又稱「自由鐵路」(Uhuru Railway),是連結坦尚尼亞原首都和港口城市三蘭港與尚比亞中部城市卡皮里姆波希的一條鐵路,建於1970至1975年。鐵路由中國政府援建,以幫助盛產銅礦而又地處內陸的尚比亞的出口線路不必經過羅德西亞(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南非、安哥拉。坦贊鐵路也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 (相關報導: 趙春山觀點:俄烏戰爭打出全球糧食危機 更多文章

中國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基礎設施的融資國

Olayiwola Abegunrin, Charity Manyeruke 在他們合寫的《中國在非洲的力量:新的全球秩序》(China’s Power In Africa: A New Global Order)考察了中國在非洲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活動。書中指出,中國對非洲經濟和政治參與的迅速增加,是21世紀初以來非洲大陸最重大的發展。中國現在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基礎設施融資國。此外,它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和外國直接投資的來源。本書旨在了解中國對非洲經濟不斷升級的投資動態以及這一發展對非洲的政治影響。這項工作將引起中國和非洲政治、發展研究和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學生、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