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極端氣候已到自家門口,成為國際間共同印象
2018年日本歷經雨災、熱浪及25年來最強颱風飛燕,導致數百人死亡,災損超過350億美元。德國在一場持久熱浪,連續4個月均溫比平常高出近3℃,導致1,250人死亡和50億美元損失。2021年我國面臨56年來嚴重旱災與缺水危機,日月潭九蛙疊像因水庫乾枯見底;2021年最昂貴的一場災難,為侵襲美國東部並造成約650億美元災損的颶風艾達。其次是同年7月發生在德國和比利時的洪災,損失達430億美元、在中國則重創河南省水災,估計損失達176億美元;2022年4月南非大規模洪水,造成60年來最嚴重的土石流,至少461人罹難、87人失蹤。日本東京6月,連續9天測得35℃以上的高溫,創下1875年開始觀測以來的最長紀錄。7月熱浪侵襲歐洲,引發火災、乾旱,葡萄牙及西班牙逾千人死於熱浪襲擊;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國更遭遇野火,上萬人被迫撤離家園。近年來全球各地氣候災難,更加頻繁與嚴峻;極端氣候已經走到自家門口,成為國際間共同印象。
貳、2050年達淨零碳排放目標,是全人類覺醒所採取之必要措施
聯合國2021年11月13日COP26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百餘國代表就減少甲烷排放、停止森林砍伐達成協議,多數國家就停止使用煤炭作出承諾。代表450家金融機構、130兆美元資產的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簽署協助朝向全球淨零排放發展的永續金融原則。淨零碳排目標,意味著全球不再增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並非所有碳排放都能減少到零,因此必須補償或抵消多餘的排放,如停止森林砍伐,加快植樹造林。如要達成目標,像現在人類自由貿易所衍生的線性經濟模式,則需要徹底改變!錯誤的線性經濟模式:「開採、製造、使用、丟棄」,是導致氣候危機的根源並產生價值迷思,這是種以企業利益私有化,外部成本公有化的問題。例如企業因商業利益造成空汙、水汙及廢棄物汙染等問題,導致公共利益負擔與損害增加。要翻轉線性經濟,需從源頭「使用端」來解決,重新規劃擁有權、資源脫鉤的生活方式,如近年興起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的共享商業模式等;淨零排放是全人類覺醒運動,不只是業者的問題,需由使用端減少,才能真正達成節能減碳。據統計城市消耗近70%的能源,所產生的碳排放正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然而城市既是能源使用端,也可以是能源生產端。城市可以透過富彈性、因地制宜的政策,積極削減轄內碳排放,協助所在的國家及地區達成2050淨零排碳目標。 (相關報導: 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的影響 | 更多文章 )

参、2050年達淨零排放目標之具體可行方法
如何達到2050達淨零排放目標呢?BBC新聞網科技編輯保羅林孔(Paul Rincon)整理出7條方法可供參考:1. 停止使用化石燃料;2. 抑制甲烷排放;3. 脫碳,即把全球能源系統從依賴化石燃料轉變為清潔技術主導的能源系統;4. 綠色交通,放棄車輛、船舶、飛機的汽油和柴油驅動方式,改以其他燃料和驅動方式;5. 植樹造林,停止砍伐森林;6. 除去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比如用巨大的風扇驅使空氣通過吸收CO2的化學過濾器。另一種方法是碳捕獲和儲存,即在產生二氧化碳的源頭攔截,然後將捕獲的二氧化碳埋在地下深處;7. 提供財政援助較貧窮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美歐兩大經濟體將針對高排碳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在亞洲開發銀行的推動下,花旗、滙豐、保誠及貝萊德等金融大佬們正打算加速亞洲脫碳的速度,擬訂計畫買下亞洲燃煤電廠,讓他們提早在15年內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