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不會倒,卻會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選摘(1)

「來到1998年年初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你會發現酒館內大部分的俄羅斯人雖然口中喝著伏特加,卻不像在飲酒作樂,反而像在藉酒澆愁。」(資料照,翻攝自鳳凰網)

債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泥沼。

──美國作家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當一個人欠債,通常就會努力賺錢和節省開支來還債。但在一段時間過後,他如果仍無法還錢,就可能會在住屋外發現牆壁被潑油漆,上面寫著醜醜的四個大字「欠債還錢」。

如果我們把欠債的個人換成是一間「公司」,那一間公司發生財困、無法籌資的時候,會先申請破產保護,以圖東山再起。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就可能被「債權人」要求它清算資產來索償。最後,我們再把這間公司換成一個國家。試想,當國家發生債務危機時,又該如何處理呢?債權人總不能去政府機構外牆潑漆或清算該國的資產吧!既然如此,當國家破產、政府債券違約,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而政府債券的持有人又將面臨什麼樣的處境呢?

投資人購買政府債券的邏輯是,政府以國家的信用、資產和未來的收入為抵押來發行債券,而投資人則相信政府有能力還債或以債養債。然而,如果發生債務危機的主體是國家本身時,政府又該如何處理呢?不少購買主權債券的投資人有一種迷思,他們認為只要自己投資的國家沒從地圖上消失,投資主權債券就沒有損失的風險──然而,實情真是這樣嗎?解釋得再多,我們不如一起回到1998年的俄羅斯,實地經歷那場倒債風波吧。

倒債!1998 年俄羅斯金融危機

來到1998年年初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你會發現酒館內大部分的俄羅斯人雖然口中喝著伏特加,卻不像在飲酒作樂,反而像在藉酒澆愁。

在1997年,俄羅斯的經濟成長率是0.8%,這是「蘇聯解體」後的第六個年頭,也是經濟邁向穩定的轉折點。除此之外,這一年還是俄羅斯在國際上談判蘇聯舊債、取得初步成果的一年,分析師紛紛預測俄羅斯的國家信用評等將被調升,發債成本將會降低。接著,限制非居民買賣俄羅斯公債的禁令解除,促使國外資金湧入俄羅斯,但資金卻只是集中在短期資本投資。在1997年年底前,俄羅斯的短期國庫券就已經有30%為非居民所投資,銀行也開始積極增加外債。然而,經濟上的亮點並沒有反映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之上,實質薪資持續下降,而且大約只有40%的勞動人口能夠準時收到全額薪資。

另外,財政惡化也是當時俄羅斯政府的隱憂,而部分原因是源自於較低的收稅率。當時的稅制沒有清楚劃分,大部分的稅收是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起分享,但過程中卻產生了相互競爭的效應。也就是說,這樣的稅制提供誘因給地方政府,幫助企業逃避聯邦政府的稅收,以換取企業「孝敬」地方政府,結果便使得聯邦政府稅收逐漸減少,導致財政赤字日趨嚴重。 (相關報導: 為何台灣人對「現金」特別執著?數據顯示:持有現金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更多文章

為了改革稅法和穩定投資環境,1998年2月,俄羅斯政府將新的稅法方案送交「杜馬」(State Duma,相當於國家的下議院)。雖然方案獲得通過,但是部分有關增加聯邦政府收入的條文卻被忽略。同時,俄羅斯政府在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的資金時,也沒有跟IMF達成協議。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出現震盪,時任總統葉爾辛(Boris Yeltsin)開革了總理切爾諾梅爾金(Viktor Chernomyrdin),並提名年僅三十五歲的基里延科(Sergey Kiriyenko)為新任總理,杜馬與葉爾辛的關係由此變得緊張,俄羅斯政壇也更加動盪不安,同時觸動了投資人的敏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