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戰火紛飛、和平之路遙遠!權威學者盤點國際外交領域的十大教訓

2022年11月,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烏軍陣亡官兵(AP)

今年世界上出現專家們料想不到的發展,許多學者認為國家之間不再可能相互征戰,但事實並非如此。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在頂尖評論網站《評論彙編》(Project Syndicate)發表文章,總結2022年是疫情陰霾猶存、氣候變遷加劇、通貨膨脹惡化、經濟成長放緩的一年,最重要的是,歐洲本土出現犧牲慘烈的戰場,人們也擔心亞洲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以下,他回顧今年國際重大事件給外交領域帶來的十個教訓:

一、21世紀依然會爆發國家間的戰爭

首先,國家之間的戰爭仍在繼續。俄烏戰爭是一場傳統的帝國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正試圖消滅烏克蘭的主權獨立地位,其目標是讓烏克蘭再也無法尋求與西方建立密切聯繫,讓俄羅斯邊境不可能出現一個在體制與文化上能夠吸引俄羅斯人的繁榮民主國家。

當然,普京並沒有像他預期的那樣快速輕鬆地取勝,反倒讓世人發現俄軍並不如他吹噓得那麼強大,而且烏克蘭軍隊比多數人預期的要堅定得多。戰爭爆發10個月以來,仍看不到盡頭。

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二、依賴全球化貿易的國家仍會選擇戰爭

經濟相互依賴有助於抵禦戰爭的觀點不再站得住腳。許多美國專家相信,宣揚自由、民主的外交傳統理念,國家、行業和公民之間的經濟文化深化交流,有助防止衝突、維繫和平。正如193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安吉爾(Norman Angell)以經濟學家身分提出的「經濟和平論」,各國若經濟相互倚賴,國家財政也高度相關,就不會有興趣發動戰爭,破壞互利的貿易投資關係。

然而,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對「經濟全球化維持和平」的理想構成挑戰。俄烏戰爭證明,對國家來說,政治考量才是第一優先。事實上,與威權國家的經貿依存反而可能導致戰爭,普京或許就是考量到俄羅斯長期供應能源給歐洲,而得出歐洲不敢與俄羅斯作對的結論。

2022年,因應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德國在北海南岸趕工興建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AP)
2022年,因應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德國在北海南岸趕工興建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AP)

三、讓中國融入西方體系的戰略失敗

西方國家幾十年來的中國政策失敗了。這些國家的戰略與「經濟和平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希望藉由讓中國融入市場開放的西方體系,加強與西方間的經濟、文化、學術和其他交流,促使中國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上,都能朝自由化的方向發展,成為一個外交政策溫和、更開放、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家。

然而西方國家徹底失算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沒有令中國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中國在入世後的20年裡,對外貿易額增長了8倍多,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並且在不到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政治制度顯然變得越來越專制,經濟朝著更加民族主義的方向發展,外交政策也更加強硬。 (相關報導: 《仙履奇緣》與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有關係?原來玻璃鞋凸顯路易十四的這一點 更多文章

2022年12月6日,習近平對江澤民過世發表談話。(美聯社)
2022年12月6日,習近平對江澤民過世發表談話。(美聯社)

四、經濟制裁不是有效抵禦侵犯人權的工具

經濟制裁,做為西方國家應對威權政府侵犯人權或發動侵略戰爭時的工具,很少成功遏止制裁對象做出爭議舉動。即使目睹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公然殘酷行徑,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政府仍不願在外交或經濟上孤立俄羅斯。西方主導的經濟制裁雖可能重創了俄羅斯的經濟基礎,但無助於說服普京改變侵略立場。

五、「國際社會」這個詞該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