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離世後,她驚覺多少台灣人身分證上年齡18,但唯一會做的就是「努力讀書」?

多數台灣父母為了孩子有「好將來」,都會說小孩專心讀書就好,卻忽略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練習。(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父親在我十八歲的時候,因為癌症過世。從得知罹病到離世,只有短短一年。那時我還只是個高中生,正在準備大學聯考。我們一家與奶奶同住。奶奶始終奉行「孩子只管好好讀書,其他什麼都別管」的最高原則,於是我從小就被禁止進廚房幫忙,幾乎沒有自己做過一頓飯;掃除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平時也沒有打掃自己房間的習慣。

身分證上的年齡雖已十八,但成年的我會做的事,或者說「唯一」會做的事,就是「努力讀書」,讓父母為我感到開心與驕傲。我也習慣等待父母認可與認同我做的任何決定。

這樣的我,不論生活上或心智上,完全無法獨立,對未來更是一片茫然。

孩子不可能一夕獨立

父親的離世,讓我驚覺,父母隨時都可能離你而去,就算沒有任何人「準備好了」。我多希望在那一刻到來之前,就已經準備好照顧自己,甚至照顧家人。但這不可能一夕發生。

當我成為母親之後,更加明白,孩子不是過了一個特別的紀念日、放個煙火慶祝,從此就能自立生活。

教養孩子是一段漸進式的過程,有時感覺孩子一夜之間長大好多,有時卻覺得怎麼永遠在同一個問題打轉。

父母也是一樣,並不是從哪一天開始,就拍拍孩子的肩,對孩子說聲「請獨立,再聯絡」,如此戲劇化的送走孩子。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做好心理準備,明白並接受懷中這個連眼睛都還睜不開的小寶貝,終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為自己而活。

孩子的成長經歷在在告訴我,小孩愈大,就愈有自己的意志、喜好、習慣,為自己要成為哪一種人而努力。在這段日子裡,父母能做的,就是陪在孩子身旁,做好準備。

(圖/pakutaso)
孩子體會到痛,下次就會更小心。(圖/pakutaso)

別太怕孩子受傷

女兒還在臺灣念書時,有一回約她的同學們到我們家玩。事前我就和女兒約好,我可能沒辦法跟前跟後,時時照顧到每一個人,而且他們已經五年級了,得自己打點午餐喔!

女兒非常有信心,說「交給我吧」!聚會之前,她就將菜單規劃好了,番茄炒蛋、義大利肉醬麵、炒青菜︙︙看起來挺不賴的。

當天,女兒擔任大廚。我以為是因為她大姐大的個性,加上又在我們家,所以自然由她擔起責任,原來不是這樣的。因為所有同學中,只有她下過廚,也只有她有用刀子的經驗,所以也只有她能夠當大廚。

同學們看著女兒有模有樣使著刀、切番茄,也覺得好像沒那麼難,應該很好玩,一個個央求讓他們「切幾刀」。我在旁邊提醒:「你們第一次用菜刀,慢慢來喔!」幾個都已經十多歲的哥哥姊姊,切起菜興奮得像幼兒園孩子一樣。

我問他們:「為什麼沒用過菜刀?」

「媽媽說太危險。」、「安親班下課都在外面吃完才回家。」、「媽媽說不要碰。」他們都覺得煮飯還挺有趣的,在家卻沒有機會嘗試。

感覺到痛,也是學習照顧自己的必經之路

「使用工具」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一環。在練習使用的方法、如何使力、保護自己的過程中,孩子除了精進手眼協調能力,也覺得自己能夠獨立完成,會更有自信。

有時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孩子,永遠覺得他們好像太小,沒辦法照顧自己。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孩子到底會不會照顧自己、保護自己?還是很多的意外,其實來自於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 (相關報導: 李家同開罵事件的3個反思:用恐嚇來教小孩,是最low、充滿權威負面的管教方式 更多文章

就像大人走路也會跌倒,孩子一定也會有失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