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中美交惡日甚,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全球經濟衰弱,國際局勢詭異,而黃金市場大熱。
金價飆升,屢創歷史新高,8月5日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今年初到現在累計上漲近35%,除美元之外的所有貨幣市場金價都破歷史紀錄。
評論人士認為這很可能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三次黃金大牛市,彷彿歷史重演,昨日再現。

黃金牛市的形成
作為避險、保值的「避風港」,投資圈戲稱黃金「喜歡壞消息」 — 但凡出現某種重大危機,其他市場風險大增時,各方資產就會湧向這個避險保值安全港。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主要包括經濟形勢、通脹率、地緣政治、貨幣政策、股市動態,以及國家央行買入黃金的力度等。
由於國際市場黃金交易用美元計價,因此美元匯率對金價有直接影響。美元貶值,黃金對其他貨幣來說就相對便宜,更多資金流入國際市場推高金價,反之亦然。
美國聯準會(央行)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對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也有重大影響。歷史證明,黃金價格創歷史新高之前的兩三年,都曾發生重大危機,美聯儲也都曾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擴大貨幣供應。
黃金價格的歷史走勢可以為預測未來走勢提供重要依據,比如驅動因素和潛在規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黃金價格從1968年的每盎司35美元漲到現在的2030美元區間,中間有過兩次可以跟目前市道相提並論的「大牛市」,分別在1980年1月和2011年9月觸頂。
第一次狂歡──地緣政治和通貨膨脹
從1968年3月到1980年1月,黃金價格12年漲了23倍。
這一輪大牛市的形成,始於美元與黃金脫鉤。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將黃金與美元以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掛鉤,其後十多年不存在黃金交易市場,但期間美元幾次遭遇危機,動搖了體系的根基。
1971年8月,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發表電視講話,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黃金恢復自由身,在市場交易,價格隨行就市。
然後,1972年,倫敦金從每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1973年衝破100美元,1979年漲到500美元。
1979年下半年開始的六個月,倫敦金暴漲180%,1980年1月20日創歷史新高,每盎司850美元。
經過一番干預和調整, 2月22日,金價重挫145美元,宣告現代歷史上首次黃金大牛市結束。

這輪牛市背後有兩大驅動因素:地緣政治和通貨膨脹。
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11月4日首都德黑蘭美國使館53名美國人被扣押,人質危機釀成外交危機,持續了444天方告終結。
同年12月25日聖誕節,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軍佔領喀布爾,國際局勢緊張。
1979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伊朗停止出口石油60天,國際市場油價飛漲,從每桶13美元漲到1980年底的41美元。
美國國內多年通脹居高不下,1979年底更是因為油價飆升導致年通脹率達到13%,史無前例,因此也出現了高得史無前例的利率,15%。 (相關報導: 百年大報的數位變身:《紐約時報》公布Q2財報,數位營收首度超越平面 | 更多文章 )
1980年初里根政府在內憂外患中上台,面對工業生產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債務龐大,外貿連續五年巨額逆差的挑戰。為了扭轉經濟頹勢,里根政府採取減稅砍福利、削財政開支、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政府干預等政策來控制通脹、刺激增長,後來被稱為「里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