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溫層竟然這麼厚!12月15日台北馬拉松結束至今,我的臉書和line群組充滿參賽相關的文章和照片,有人在當天的高溫下跑出個人最佳成續,大破pb;有人因傷停賽許久復出,重現跑步英姿;也有跑者夫婦手攜手跑進終點,詮釋汗水淋漓的浪漫;也有人這次選擇參加應援團,在賽道旁邊與跑者擊掌、高喊加油,跑得累累時聽見一聲加油,是跑者最好的補給;也有人比跑者更早,大約半夜兩、三點就抵達會場,帶來香蕉與巧克力,並且舖好地墊,為同一跑團的參賽者預備好私補和休息區,如果以棒球來比喻,他們就是最佳第10人。
這些都是馬拉松最迷人的故事。而我這場比賽是志工,負責接待外籍菁英選手,想從這個視角看2019台北馬。
2016年12月開始跑步之後,慢慢發現可以向跑步學習的事很多,《服務》是其中之一,於是決定每年至少做一件和路跑相關的公益或志工等服務。去年在扶輪社主辦的反毒路跑擔任賽道志工,在10公里組折返處引導,並且為跑者加油。今年9月台北馬登記抽籤時,我選擇報名當志工,希望加入菁英選手及貴賓服務,11月接獲入選通知,被分配到菁英選手小組,和另外17位夥伴一起,有一個很難忘的台北馬拉松經驗。今年台北馬共招募300多位志工,最多的是拉拉隊,其次是賽事起終點/器材硬體,另外還有機動組,週邊服務組,主舞台/鳴槍台等。
期待接待外籍馬拉松選手,重溫1992年第一次接觸馬拉松擔任志工的往事,把心情寫成文章--【謝幸吟專欄】台北馬拉松前夕 回憶馬拉松志工初體驗,新聞界大前輩李四端主播看到了,請企畫同仁主動聯絡我,邀請成為新節目《今天大小事》第一集來賓,同台的還有素人教練Hank,於13日台北馬前兩天播出,為2萬8千多名跑者參與的盛事暖身。這次上節目,真是意外的驚喜。

15日凌晨4點依然黑暗只有路燈沒有天光,於志工帳篷報到,換上印有《STAFF》的工作制服,第一個看到的畫面是不遠處的瞬間小火光,隨即飄來菸味。抽菸的是同樣穿著志工服的某位夥伴。的確志工訓練沒有特別提及抽菸規定,在比賽主會場也沒有看到禁菸區或吸菸區的標誌。這個有些模糊的地帶,希望明年可以釐清。畢竟這是一場好幾萬人參加的活動。

而另一件行前訓練再三提醒,但很遺憾沒有百分之百落實的,就是遲到。三令五申4點一定要報到,但就是會有些人找不到報到處、迷路或其他種種奇妙原因而無法準時。如果是跑友,錯過鳴槍起跑,就錯過了比賽,雖然人生永遠有下一場比賽,但志工是付出與服務,如果不能依照規定,顯然會造成主辦方的困擾,而這與志工本質是相違背的。
第三點是分工,以外籍菁英選手志工來說,我們與路協的分工不太明確,從好的方面看,工作有人相互幫補,很好; 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人力閒置。而這可能也牽涉到工作內容與流程預估,如果能更明確,相信會讓各方配合更好,學習與服務都有更好的成效。 (相關報導: 【謝幸吟專欄】邊跑邊哭的名古屋初馬 | 更多文章 )
第四點想提出的是我不太確定的部分,就是在志工分組,不知道有沒有廁所志工這一塊?我自己在日本兩次跑馬拉松的經驗,都對他們的廁所志工印象深刻,在長長排隊人龍到進入廁所前,好幾處都設有志工引導,分工非常細膩。如果每一個人因為引導動線順暢而節省5秒鐘,累積起來其實是很可觀的。也許台北馬這部分做得比日本更好,只是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