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個半小時車程,我從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到了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歐洲許多城市,都有著童話一般的繽紛,波羅的海三國,在童話之中往往又多了一些俄國元素。塔林,就是這樣。而這俄國風情,不論衝突或融合,還是糾葛歷史情仇,都有獨特的魅力。
秋天東歐東的日光很珍貴,不像夏天到了晚上十點太陽還任性揮灑,何況那天還不時有烏雲飄過。趁著天色,我先到聖奧拉夫教堂,花3歐元買門票,慢慢爬上頂樓景觀平台,眺望360度全視角都美的塔林。橘藍綠紅黃粉等各種顏色的建築,彼此交織,真的好童話。說慢慢爬一點都不誇張,微微側身雙手拉著繩索,腳踩石階、有一段是木階,一步一步在窄小的空間蜿蜒而上。這天沒有人和我迎面而來,可以一路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用因會車(人)而減速。
(相關報導:
【謝幸吟專欄】三度與尼泊爾相遇
|
更多文章
)
通往聖奧拉夫教堂觀景平台的石梯,旁有繩索。(圖/謝幸吟提供)
比悠遊卡略寬的門票,印著聖奧拉夫教堂和基本資料,教堂主體高60公尺,從地面到教堂最高處,則有123.7公尺。走過幾百年來多次雷擊、大火燒毀的歷史,最高紀錄159公尺,曾經是16、17世紀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塔林緊鄰芬蘭灣,聖奧拉夫教堂成為海上航行的座標,彷彿「燈塔教堂」,船上遠遠看到尖頂,就知道塔林到了。
登高望遠--聖奧拉夫教堂尖頂觀景平台。(圖/謝幸吟提供)
聖奧拉夫教堂尖頂觀景平台,看見塔林之美。(圖/謝幸吟提供)
另一角度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圖/謝幸吟提供)
而塔林和蘇聯最明顯的關連,無疑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下令建造,是俄國入侵愛沙尼亞的歷史見證。教堂位在圖皮亞(Toompea)地區,這裡居高臨下,1219年開始,丹麥佔領塔林長達130年,建設為軍事要塞,八百年物換星移,始終是權力中心。五顆如洋葱的深色圓頂好醒目,圓頂上方是金黃色十字架、下方則有大大小小的鐘塔。1894年起造迄今,百年風華依舊。對於愛沙尼亞人民而言,外表富麗堂皇的教堂,是不是飄著俄國威權統治遺緒、有著難以承受之重?
(相關報導:
【謝幸吟專欄】三度與尼泊爾相遇
|
更多文章
)
不進教堂的我,最難忘的塔林印象竟是兩座教堂。在聖奧拉夫教堂買了年曆和筆記本,年曆,送給家人和朋友年復一年的祝福,筆記本封面,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不記得2018年10月3日那天下午,有沒有聽見氣勢磅礡的教堂鐘聲,但我深深記得教堂的高聳入雲與美輪美奐。
我在塔林老城,背後可以看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圖/謝幸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