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奧運拳擊女將陳念琴:接納真實的自己,最有力量

奧運拳擊女將陳念琴。(唐佐欣攝)

拳擊已從為國爭光、拿好成績,變成她「單純熱愛的一件事」。

「Pangcah nu wawa! 」(我是阿美族的孩子!)

2021年7月,在東京奧運的女子拳擊擂台上,一名輪廓深邃、身形健美的女子,用族語對著鏡頭激動高喊。

她是陳念琴,今年25歲,是台灣史上第一位登上奧運殿堂的女拳擊手。晉級至八強賽時,陳念琴用母語告訴全世界,她來自台灣、是阿美族的孩子。確定無緣挺進四強那一刻,她擁抱對手,在擂台中央跪下,手劃十字聖號,並躬身親吻場地。

那一刻,陳念琴流下了眼淚,但她說:「我的眼淚不是懦弱,是信仰。」

挺過隊友排擠、比賽挫折、甚至罹患癌症⋯⋯這一路,她是如何以女性之姿,讓大家認識拳擊不是暴力,而是表現專業和技巧的運動?她如何在陽剛的世界與真實的自我之間找到平衡?

馬祖原住民、拳擊隊唯一的女生,群體中特別的存在

陳念琴出生於花蓮縣,有阿美族及布農族血統,她2歲時,因父母工作的關係,舉家搬遷到馬祖。當時,那裡有許多的工程,如房子、機場⋯⋯都是原住民蓋起來的,然而,她從小就因原住民身分在群體中飽受欺凌。

「那時,很多在地人對原住民的印象就是很髒、生活習慣不好、愛喝酒。我一開始常受到排擠,也因此對自己的身分自卑。」幼稚園時,班上只有她一個原住民,有次她長了頭蝨,學校竟禁止她去上學。後來,是當地其他原住民家長出來幫她講話,他們跟學校說:「孩子出了問題,應該教她怎麼解決,而不是禁止她去上課。」

進了國小,許多孩子還是不跟她玩,直到她的體育成績愈來愈突出,才漸漸被群體接受;也是在那段時間,她加入了學校角力隊。其實她並不特別喜歡角力,參加校隊也只是抱著玩樂的心態,但,做這件事能讓她找到自信,甚至拿到比男生更好的成績,重點是能「讓人看得起」。事實上,不只是角力,舉凡游泳、跳遠、羽球、田徑等各種運動競賽,她都非常出色。

陳念琴從小就因原住民身分在群體中飽受欺凌。(唐佐欣攝)
陳念琴從小就因原住民身分在群體中飽受欺凌。(唐佐欣攝)

國中一年級時,成德高中老師、同時也是拳擊教練的柯文明正四處物色優秀人才,當時,既有爆發力,又很穩定的陳念琴便受到推薦。教練告訴她,要打好拳擊,就得來台灣接受完整訓練。

當時,家裡幾個兄弟姐妹,不是早婚就是輟學,父母希望陳念琴能走不一樣的路,便說服她獨自來台灣受訓。她以為只是來參加夏令營,便說好。一心只想減輕父母負擔的陳念琴,完全不認識拳擊,卻在14歲時,為了學拳擊隻身到新竹、住進天主教修女院,開始每天和一群男生操練。

陳念琴沒想到,她一待就是十年。

她是隊上唯一的女生,被當成男生一樣訓練。在陽剛的拳擊世界裡,她再度因為性別身分被排擠。「學長說:『拳擊是男生的運動,女生來幹嘛?』對我非常不友善。」教練把她頭髮削短,要她照男生課表做,每天800公尺跑六趟,400公尺跑四趟,然後直接跟男生練對打。

「男生對我從來沒有在客氣,很大力地打,我當時只覺得每天都被打得很痛,打完回家偷偷地哭,明天再繼續⋯⋯」 (相關報導: 她在原鄉編織文化照護的網,接起被醫療體系落下的原住民族人 更多文章

陳念琴記得很清楚,某個放學的下雨天,她看到同學都有家人撐著傘、開著車來接送,只有她自己獨自穿起雨衣、騎單車回家。她也曾打電話回家哭訴,而家人鼓勵她不要放棄,不想讓家人失望的她,告訴自己「爬也要爬完」,「既然只有我一個女生,我就要成為隊上最特別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