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個炎熱的9月天,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站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足球場上。他來到德州,是要說服眼前的3萬5千名群眾以及全國國民,支持一項風險極高、得花掉納稅人近60億美元,而且極可能完全失敗的計畫。這項計畫是登上月球。
如果你是1969年7月21日以後出生的,可能很難想像要是當初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沒登上地球唯一的衛星:月球,會是什麼情況。當時連甘迺迪自己都不大相信,他曾在一年前拒絕太空總署(NASA)規劃十年內送人類上月球的預算申請。不過,後來他的態度改變,因為蘇聯在太空競賽中以2比0打敗美國,美國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
美國首度嘗試發射衛星的計畫又被稱為「失敗計畫」(Flopnik),因為衛星在升空幾秒後就爆炸,電視實況轉播,假不了。這些事件讓全國蒙羞,也讓人擔心蘇聯將統御外太空。
總統覺得美國非得在下一回合勝出,所以他的第一步是說服民眾了解登上月球的急迫性。國人的支持非常重要,除了這項計畫需要動用納稅人很大一筆錢之外,還因為必須動員數千位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與其他專業人士一同合作,才能達成目標。甘迺迪必須號召群眾支持這項計畫,此時,他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來到萊斯大學的足球場。他站上講台,花了17分又40秒的時間對全國說明。
這次演說的影響極為廣大。他說完,休士頓臨近動物園裡的每隻獅子、長頸鹿和企鵝都聽得到歡聲雷動。這段演說上了全國頭條,也大幅提升NASA的形象。有些人甚至質疑,要不是這場演說,以及甘迺迪總統之前在國會的類似發言,我們可能還在不斷嘗試登月。
觀眾的心裡發生了什麼事
普林斯頓大學一群研究人員使用核磁共振(MRI)掃描,記錄了受試者聽到政客演說的大腦活動模式。他們發現,人們聆聽撼動人心的演說時,他們的大腦會「一起反應」。不同個體的大腦活動完全一致地起伏、同時大笑與屏息,大腦作用的位置一模一樣,就像大家都被「同步化」(synchronized)了。
精彩的演說不光是抓住人們的注意,還能引起人們一起出現類似的反應,不受個人性格和過去的經歷所影響。換句話說,無論是喜歡一面吃檸檬可麗餅、一面讀莎士比亞的24歲自由派女性,還是熱愛在海邊練舉重的37歲保守派男性,透過核磁共振掃描都可以觀察到,這些演說在這兩種不同的大腦中廣泛創造出作用類似的神經活動。
甘迺迪總統和坎恩不僅成功讓百萬人聆聽他們說的話,還讓群眾們感同身受,接受他們的觀點,如此一來,便能讓群眾支持他們的訴求。但他是怎麼做到的?
率先研究大腦同步化研究的,是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在2004年做的義大利式西部片實驗。研究人員要受試者躺在核磁共振掃瞄器裡,一面觀看經典西部片。
發現所有受試者的大腦活動大致上是相同的。不過,在電影的某些時刻,大家腦中的神經活動會特別整齊劃一。哈珊和馬拉奇記下這種情況發生的時間,然後回頭去看電影在這些時候演到哪些情節。
他們發現,電影開始後,第一次讓人們大腦產生類似反應的,是情節出現意外轉折的時候。第二次則是大爆炸。第三次和第四次──槍戰。然後再來還是槍戰、再次爆炸。他們似乎觀察到固定的模式:大腦出現強烈的「一致」偏向,都是電影中情緒張力極高的時候。面對懸疑、意外和興奮場景的時候,人類大腦會呈現類似的情況。情緒「綁架」了大腦中的極大部分,而且是以統一的方式進行。
回到德州的足球場,甘迺迪總統大可簡單說明登陸月球的計畫。結果,甘迺迪提到太空探索的新危險和契機,成功引出觀眾的情緒,而這種反應提高了聽眾之間的神經同步化。
作者| 塔莉.沙羅特 Tali Sharot
紐約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博士,擁有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學位。現任倫敦大學學院實驗心理學系的認知神經科學副教授、「情感大腦實驗室」創辦人兼主任。她的研究主題是關於情緒、影響力、決策的神經科學基礎,其論文屢屢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如《自然》、《科學》、《自然神經科學》、《心理科學》等。 (相關報導: 你覺得「要嘛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想當完美主義卻適應不良,簡直就是慢性自殺 | 更多文章 )
本文經授權轉自經濟新潮社《你的大腦決定你是誰:從腦科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了解影響與說服他人的關鍵因素》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