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印的比劃

中印邊界衝突讓兩國情勢急遽緊張,印度各地也紛紛舉行反中示威,習近平的照片也成了抗議道具。(美聯社)

近來中國對印度加深了不爽,三件事乃主要導因,其一、自川普鼓勵美企撤出中國並轉回美祖國起,印度見獵心喜,與逾1000家美商接觸,且透過駐外代表向這些廠商提出獎勵方案,以吸引轉去印度生產,期望利用其自以為是的人口、土地、成本等優勢,履行莫迪和人民黨增加GDP的政治承諾。其二、中國的南海領海化,及一帶一路漸成氣候,加上在經濟、科技和軍事各方面的追趕,喚起美國唯恐中國崛起的威脅,於是聯合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四柱,乃至拉攏菲律賓、台灣、越南及泰國等國家,以遂行其印太戰略 (Indo – Pacific Strategy, IPS),建立太、印兩洋的「自由航行走廊」,同時構建經濟上的利益聯合,達成美國首領各國圍堵中國的陣勢。其三、莫迪對中國製造一直心懷不平,好不容易遇到中美交惡日烈,中印邊界緊張,藉Ladakh 的棍棒衝突中印度官兵死傷數十人,激盪起民族主義,大力鼓動抵制中國產品的運動。

其實習近平與莫迪都需要一場不大但轟動的戰爭化解國內的壓力,印度新冠肺炎確診已逼近70萬、經濟遭遇困頓、蝗災肆虐橫行;中國反送中及國安法背離世界輿論、中興與華為關鍵供應鏈遭封殺、暴雨洪水氾濫淹壩,習、莫的聲望不得不靠國際戰端轉化,雙方既在和談中,卻又增兵、派遣裝甲車和實彈演習,真的會大打下去嗎?比較一下雙方的相關國力如下,根本是沒得打:

華為。(美聯社)
中國品牌中興與華為關鍵供應鏈遭封殺。(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人口14.073億,印度人口13.518億,根據World Economy中國GDP US$ 142433.7億,印度僅有US$ 29262.4億,人均GDP中、印分別是US$ 10121.3 及 2164.74,中國為印度的4.676倍,總GDP則為4.867倍。雖然種性制度已成歷史,印度貧富不均極為嚴重,較早的報告: 世界500大富翁有24個是印度人,但印度最富的57個人卻掌握全國70%的財富,印度前1%的人口年收入達US$ 2萬以上,以次9%的人口等同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再以下40%人口相當於南亞窮人大結合,最後的40% 約5.5億人和非洲窮人相同。一個國家最富的1%人口所擁有的財富%,是一種貧富差距的量尺,根據2018年瑞士信貸全球財富報告前十大排名如下: 俄羅斯57%、印度52%、全球均值47%、巴西42.5%、美國35%、中國32.5%、德國30%、加拿大25%、英國25%、意大利24%、法國21%、日本18%。中國的貧富差距雖低於全球均值,而優於印度,但所差仍有限。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誰在負責能源政策? 更多文章

中國在過去一、二十年裡中產階級已經爆發強大的消費力,各國的中產階級定義不一,但消費意願應可作為指標,例如追求舒適的生活、名牌的衣服和化妝品、消費電子產品、汽車、坐在星巴克聊天、贈送生日禮品、舉辦宴會、計畫下次出國遊覽度假…,各著名廠商在過去都期盼人口即將超過中國的印度會是下一個盛況再現,甚至投下資本等待,然而印度的中產階級卻蒸發了,跳躍消費的期望成為泡影,因文盲多、教育不普及、技術不熟練精細、公用設施落後、官員腐化、行政效率差、做生意不講信用、不誠實…都是其肇因,作者就曾在台灣及上海和印度人打過交道,真是不敢恭維!印度人也有值得尊敬之處,許多高級人才長於技術及管理,然而這些CEO級人才卻多輸出國外,例如微軟的Satya Nadella、Google的Sundar Pichai、萬事達卡的Ajay Banga、百事的 Indra Nooyi,2018 Fortune報導美國500大企業中有10位執行長是印度裔,楚才晉用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