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或是資訊如此開放的國家,限制或是壓抑一直都不是美式教育的做法,因為他們知道,那只會造成反效果。與其讓孩子們因不瞭解而犯錯,不如早一點教育認知而預防。其實,從美國孩子交友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結果……
看見一個3、4歲的孩子在星巴克的店裡遊玩,一下子跳舞,一下子把玩著窗簾,感覺上很無聊。我知道她真的很無聊,微微地對她笑。她也微微地對我笑著。
其實,就是媽媽必須工作,孩子必須帶在身邊。我不知道那孩子已經待在店裡面多久了,但是一個稚嫩的孩子,需要自己打發時間,必須等到媽媽下班,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
期間,媽媽也數度的打斷工作,出來跟孩子交代,甚至是把孩子拉到店門外,好好訓示一番,告訴孩子要安安靜靜,不許吵鬧,孩子也微微的點著頭。
只是,好動的孩子怎耐得住性子啊!幾分鐘過後,又開始手舞足蹈了起來。
我在店裡的這段時間,媽媽出來安撫孩子,孩子安靜下來,媽媽回去工作,期間其他的同事輪番出來照顧孩子,這樣的戲碼、情景重複出現。所幸時間不長,總算是挨到媽媽下班時間了。孩子活蹦亂跳的跟著媽媽,開心地回家。
看著媽媽的身影,真的覺得很不容易,一個很年輕的女孩子,自己也是個孩子的感覺,我不知道她的故事,但是我很知道當媽媽的辛苦,也讓我很感動的是,年輕媽媽至少很努力地工作,想辦法在生活。
年輕媽媽讓我想到最近的事情,學區到了中學七年級與八年級開始(相當台灣的國一、二),學校開始正式教授男女的性教育課程。父母親會收到學校通知,要求簽署同意書,允許自己的孩子接受相關的資訊與課程。
這件事引起學區父母親熱烈的討論,甚是開始檢討課程的內容的適當性與深淺度。對於傳統保守的中國人而言,有一些父母可能覺得太露骨、辛辣,部分家長是不贊成孩子接受這個教育課程。
事實上,這些課程已經行之有年,內容也是經過數次檢討與修正的,並不是適不適合的問題,而是心態與觀念的問題。
我個人的觀察,美國的青少年較早熟,也許是觀念、環境的關係。孩子們對於肢體上親密的互動,其實是習以為常。校園內牽手、擁抱甚至親吻,其實是見怪不怪。
在文化或是資訊如此開放的國家,限制或是壓抑一直都不是美式教育的做法,因為他們知道,那只會造成反效果。與其讓孩子們因不瞭解而犯錯,不如早一點教育認知而預防。其實,從美國孩子交友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結果。
其中一個例子,是女兒中學時候發生的故事。學校裡總是有一些風雲人物,其實不乏中國人或是亞裔的孩子。其中一位男主角,剛好是女兒國小同班同學,是一個被附上popular標籤的男孩子。
經過幾次交流與觀察,那些所謂popular受歡迎的孩子,並不是長相英俊瀟灑的男孩,或是美麗動人的女孩,反而是個而瘦小或是長相普通的男、女孩們。孩子們之所以出風頭,主要原因竟只是交過幾任的男女朋友的關係,畢竟在這種年紀交過男女朋友,在校園內可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相關報導: 不讓小孩了解「性」,他們就不會受到傷害嗎?性教育專家呼籲家長及早教才好啊 | 更多文章 )
事實上,一般孩子們其實並不特別羨慕這樣的出風頭,反而當作是茶餘飯後聊天、八卦的話題。孩子約會、交往的行為都是在校園發生,出了校園,當父母來接送回家,一上父母親車的時候,就變成一個乖乖男或是乖乖女了,孩子的父母親也不清楚、不了解:原來我的孩子在學校是這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