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亞利桑那鳳凰城新廠(AZ廠)6日舉行移機典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致詞時說出:「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未來很難回復的話,引起各界討論。有人贊成、甚至指幾年前「早就死了」,有人反對,不認同。
不過,從歷史上、或是現有的數據上來看,無論是全球化或是自由貿易,「應該仍健在」,也許有些「小病痛」甚或「頓挫」,但全球化與自由貿易仍持續不斷。
川普美國優先、保護主義、貿易戰等引發全球化倒退說
大部份人談到全球化的反轉、逆全球化,或是自由貿易式微、保護主義抬頭等現象時,腦海中想到、眼睛中看到、可作為堅實證據的,大多是近年從川普身上「美國優先」政策散發出的濃濃保護主義,及由川普開端、拜登繼承並「發揚光大」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還有再加上因新冠疫情影響,各國紛紛思考或著手建立本身需要有自主性的「戰略產業」─可能是半導體製造、可能是醫療用具、可能是重要原物料…..。
會有此思考、需求的主因是: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每個國家、產業、企業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比較利益、成本、效率等,中國是這波全球化浪潮下最大的受益者:擁有龐大工資低、訓練佳、服從性高、吃苦耐勞的勞工,又有極度親商(雖然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不惜一切招商引資的政府,這個政府又正好是「基建狂人」,持續數十年不斷投資在基礎建設上。中國在40年(從改革開放算起)、或是20年(從加入WTO算起)左右就成為世界工廠、全球第2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貿易國與出口國。
但現在「世道」改變了,中美競爭改變了一切,原本西方世界能無差別的把供應鏈放在各國、從各國進出口商品,現在因中美競爭、地緣政治因素,中國成為「潛在敵國」,因此重要、敏感、尖端的產品與技術不能隨意出口到中國,也要減少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依賴。俄烏戰爭則更加深西方對中俄這種「體制與價值觀」不同國家的疑慮。
全球貿易數據持續成長,不支持「死亡說」
這就是有不少人會認為全球化反轉、自由貿易式微、保護主義抬頭的原因。但無論是各國實際政策上、或是經濟數據上,尚看不出此現象。
過去多半以全球貿易額來彰顯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成果,例如:過去50年全球貿易額增加了16倍之多,如果全球化反轉、自由貿易死亡,貿易額一定會降低。但事實上,雖然2020年碰上新冠疫情的經濟封鎖、貿易頓挫,但2021年就隨著解封反彈,全球貿易額成長9.7%、金額44.8兆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依WTO的預測,2022年可望增長3.5%,2023年雖因景氣下滑而放緩,但還是可望有1%多的小幅成長。
這種全球貿易額持續成長,怎麼看都不像是「全球化、自由貿易幾近死亡」。可供參考的是上世紀的30年代,各國紛紛拉高關稅、築起貿易壁壘,當時自由貿易確實「幾近死亡」,反映在數據上,全球貿易額減少了50%,因此帶來大蕭條,而大蕭條同時回過頭又打擊貿易。 (相關報導: 台積電赴美「絕招」會被學走?陳鳳馨:Intel虎視眈眈 | 更多文章 )
再以總體情勢看,雖然WTO的多邊體系式微,原本是WTO與自由貿易守護者的美國,即使尚未把WTO搞殘,也是直接把它晾在一旁。但區域經貿體系與FTA(自由貿易協定)仍蓬勃無比,遠的不說,今年號稱全球最大自由貿易組織的RCEP才生效上路,在此之前2年,另一個CPTPP也才上路,而且陸續還有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申請要加入。其它還有中國與紐西蘭的「升級版」自貿協定、越南與歐盟、日本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生效等,印度雖然退出RCEP,但正與英國談F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