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人肉搜索的道德準則

「數位身分證」換發在即,許多人擔心自己個資遭到洩漏。圖為「沒程序、沒隱私的數位身分證民間團體訴請監委調查」記者會。( 資料照,盧逸峰攝)

預定今年十月將全面換發新版數位身分證(eID),據悉,由於國際間新冠疫情嚴峻, 國外的高防偽PC晶片卡製作技術無法及時引進 。內政部宣布,數位身分證換發時程將延期。數位身分證的換發,其資安問題一直是許多專家及公民團體的討論重點。超過百位的專家學者連署反對全面換發晶片身分證,其中不乏資安廠商如趨勢科技與奧義智慧科技的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甚至還有負責國家資安管理方針的總統府諮詢委員李德財。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個資保護的相關配套法律,還有許多的疑慮。

雖然政府一再表示,新版數位身分證將只載入特定識別的個資,但是現代科技完全可以做到「楚門的世界」,使任何一個人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數位身分證可以變成一個電子鐐銬,追蹤每一個人的行蹤軌跡,不只形體逃不了,連人體裡的DNA,各種生理成分都可以被輕易窺見。

新冠肆虐以來,大家都輕易地把自己的生理個資,包括把個人的行動遷徙軌跡雙手奉送給政府或機構建立的「大數據」。《自然》(Nature)期刊2020年6月4日出版,由英國牛津大學牛津互聯網學院傑西卡·莫利(Jessica Morley)的研究團隊發表的<新冠跟蹤程式的道德準則> (Ethical guidelines for COVID-19 tracing apps) 很仔細地討論世界各國在新冠疫情期間,運用「跟蹤程式」追蹤可能染疫的人的現況,並且呼籲開發這種「人肉搜索」的軟體,應該持守「道德準則」。

數位身分證基礎架構、目標與配套。(取自內政部網站)
數位身分證基礎架構、目標與配套。(圖片取自內政部網站)

跟蹤威脅隱私、平等和公平,必須加強道德監督

新冠跟蹤程式都做了甚麼?他們會在大家的手機上運作,告知他們已經與感染病毒的人在一起。然後,被通知的人應根據當地法令進行回應,例如隔離自己。及時提示疫情是防疫的關鍵,因為病毒的潛伏期長達兩週1-4。但這些透過通知app的干預是有代價的,它必須收集敏感的個人數據,可能會威脅到隱私、個人平等和社會的公平。即使新冠追蹤程式是臨時的,但在技術上,跟蹤技術也可已是永久建立存在,而造成社交互動記錄被公開的風險,並且這些記錄幾乎無法完全被控制。因此,加強道德監督至關重要。到目前為止,這些關注點都集中在隱私權上。雖然一些政府已承諾保護數據隱私,但蘋果和Google看到大家的顧慮,正在開發一種通用界面,以支持不需要中央數據存儲的應用程式,不會被政府永久使用,但也能達到「追蹤」目的。

跟蹤程式開發的16個必要條件

當人們與攜帶新冠病毒的人接觸時,系統會迅速透過手機提醒人們,這種技術將是使這疫情得到控制的有效策略之一。當前,全球至少有47個跟蹤程式可用。例如,它們已在澳大利亞,韓國和新加坡使用。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的政府正在測試或考慮使用這種技術。英國牛津大學牛津互聯網學院的研究團隊提出了16個問題,以評估聯繫追踪應用程式在道德上是否合理,以及評估程度如何。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政府、公共衛生機構和提供者開發符合道德規範的應用程式。這些評估標準十分全面,據說已經為法國所接受。 (相關報導: 鄭春鴻觀點:忘了韓國瑜吧!還有更重要的事 …… 更多文章

道德是很難具體定義及描述的,不過這16個準則,從開發者與使用者諸多面向進行實務上的分析,頗令人折服。政府的專權與專政,經常發生在天在人禍之際,因為此刻民眾很容易在「道德」上,心甘情願地掉入專權政府的陷阱。因此,設計這些準則的團隊建議,民眾必須要求開發跟蹤程式的政府人員回答以下問題。從理論上講,道德應用程式應滿足所有16個因素,答案很可能會引起人們對應用程式是否侵犯個人的自由、是否滿足使用者,以及滿足程度上的分歧,有合理的取捨,並建立監督的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