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藍綠哥倆一對寶─不會做對的事VS.不會說對的話

兩黨可以少點衝突混戰打架,在訂政筞與論述上彼此多點「交流」!(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民進黨執政一年堪稱失利,從滿意度到支持度下滑,小英總統是以「我不是為民調作事」自我辯白。而對國民黨而言,其問題是民進黨執政失利卻未能成為國民黨的支持度,其支持度猶較民進黨還低。成功的執政是既能「作對的事」又有強力的政策論述與辯駁能力,而國、民兩黨顯然是「各執一端」。

不為民調為台灣做事?

新政府上任周年,民調支持持續滑落,小英總統的說法是:她選擇第一任、第一年就推動最困難的改革,「不過我不是為民調做事,我是為台灣做事,民調的起伏是預料中,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話似真還假。綠營執政一年,從兩岸僵局、一例一休亂局、年金改革、供電危機再到民間投資低落、司改混亂、前瞻計劃爭議,讓蔡政府民調直直落。綠營既已執政,不再是靠口水批評他人即可得分,社會要求執政者的就是:解決問題,讓民眾生活更好,但蔡政府顯然讓民眾失望了。

民進黨政策論述能力優於國民黨

事實上,傳統上民進黨的政策論述能力就是優於國民黨,這由年改縱然引發既得利益者強烈反彈,卻仍得到多數民眾支持,改革可順利達陣即可知。那些引發民憤的政策,重點是「沒有作對事」,而不是政策論述能力太差。當外界批評前瞻計劃時,蔡英文是批評相關單位為作好說明、宣傳,就是誤以為好的宣傳與論述能力可彌補(或遮掩)錯誤的政策。

而國民黨則是恰恰相反。對大部份民眾而言,經濟表現、財經政策的好壞,算是最容易有感的政策;而回顧馬政府時期的諸多財經政策,不論是油電雙漲、經濟自由化、要開放美牛豬以爭取加入TPP、闢建工業區以支持投資、兩岸和緩吸引陸客來台、續建核四以穩定供電等,專業上看都是正確的作法。

民進黨在野時不論對這些政策有過多少批評、出過多少惡言、甚至可激情占領立法院主席台多日的抗爭,但上台後,其實大部份都只能繼續推動,對有變化者,例如兩岸陷僵局讓陸客大減,對觀光產業與就業者的影響也已明顯可見。

但在馬政府執政時,幾乎所有政策都被罵到暴,國民黨毫無反擊之力,或是即使出面說明,亦全無說服力可言。但馬政府不論是對政策的論述與說服能力,或是執行落實能力,實在是挺「欠學」的,結果淪為執政失利、丟掉政權,也不冤枉。

對中國出口依賴高是馬政府造?是扁政府吧!

國民黨的政策論述能力與辯駁力道有多差,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看。馬政府讓兩岸關係和緩、經貿往來正常化,綠營多直接以「傾中賣台」指責,特別是台灣出口大陸比重占全部出口的近四成,更成為馬政府讓台灣嚴重依賴大陸的「明證」,當真是「鐵證如山,不容狡辯」。

但實際上官方的數據告訴大家的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快速上升,是在扁政府時期「完成、達陣」,扁政府上台時,出口大陸比重只有二成多,到扁政府末期時上升到四成。對這麼一件容易反駁說明的事實,馬政府竟然幾年都說不清,說了也沒人聽,顯然其政策說服與讓其辯駁擴散的能力極差。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從蔡英文總統接見海外華文媒體看見臺灣的危機 更多文章

再來是造成國民黨政權崩盤的起點─服貿事件,雖然兩岸服貿已是胎死腹中,連同已近完成談判的貨貿亦一起陪葬,但事後回顧很明顯可看出兩岸未能讓服貿、貨貿上路造成的產業與經濟傷害。服貿當初的條件不錯,這由香港與韓國在事後要求給予相同條件即可知;台灣服務業相對於大陸仍有優勢,開放當然對台灣有利,但因服貿受挫,這三年來包括金融業等服務業在大陸都難以發展。搞了3年還是說不清楚,無能至此,讓人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