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鷹號高教機才於六月二十二日進行首飛典禮,傳出空軍已有下一階段初教機需求。負責打造的漢翔公司正初步規畫相關預算與性能等藍圖,再與空軍協商後續建案。工程師指出:「等到未來初教機的系統件大多能自製後,就能做為研發下一代戰機的基礎。」
漢翔與中科院合作研發的勇鷹號高教機預計在明年完成初期作戰測試評估(IOT&E),經完成測試和修改後,即可進入量產。近期傳出空軍已有下一階段初級教練機(初教機)的需求,漢翔正規畫預算、時程與性能等初步藍圖,待雙方進一步確認後續建案。
現行初教機壽命剩不到十年
據稱空軍正評估初教機的需求,依現行初教機使用壽命,初步在二○二九年即需汰換採購。
一般來說,初教機層級較低,但國內廠商相關能量幾乎為零,才從研發高教機先行著手,這次會先研發高教機,即與關鍵技術及國機國造發展路徑有關。因為漢翔與中科院手握經國號戰機(IDF)技術與能量,做為高教機切入點,不但門檻較低,且能快速完成。
「事實上,初教機比高教機難做多了,因為初教機肚子裡的系統件,如電腦、光學儀器的難度反而更高。」資深工程師坦言,當初在高教機建案前,曾有爭論要以IDF或AT-3初教機做為藍本;經評估後,AT-3為全類比式飛機很難去改,且系統件研製的門檻更高,最終才選定以IDF為藍本。
這位人士雙手一攤,舉F-35戰機為例稱:「飛機外型要長得那個樣子並不難,難在肚子裡的系統件,等到未來初教機的系統件大多能自製後,就能做為研發下一代戰機的基礎。」
勇鷹號研發背景除了涉及IDF與AT-3,研發時程也與義大利M-346教練機有關。
知情人士透露,勇鷹號出廠和今年首飛時間的設定,就是依據空軍原要採購M-346教練機的交機期程而定。
漢翔已做好勇鷹號量產準備
以IDF為藍本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快。勇鷹號設計時程可以高度壓縮的關鍵,在於掌握相關研發能量,讓高教機很多設計一連線就能通,且受惠於工具與電腦輔助設計進步,透過達梭系統(Dassault Systèmes)3D模擬技術,省下不少時間與成本。
勇鷹號採用大量複合材料,亦為全數位化和線傳飛控(Fly-by-wire)設計,現正瘋狂測試中,接下來會進行極限條件下測試,預計會再飛百餘架次。空軍測評隊於初始作業測試與評估前,會與漢翔一起進行測評,等修改完即可「型態鎖定」(不再更動),驗收通過後就能開始量產。
據了解,漢翔已規畫提前量產準備。在不造成庫存過量與財務嚴重衝擊前提下,將先行著手進料不再更改的零件,並請國外公司提前交貨,以協助空軍提早接收。
就漢翔的角度而言,高教機只是起手式,因為中科院的飛彈、系統整合與關鍵組件研發能力很強,兩者結合後,再與產業界、工研院與各大學攜手合組國機國造國家隊。
「賣整機不見得賺錢,賣系統件利潤才高。」具豐富研發經驗的人士稱,有了空軍實績,漢翔可以帶著廠商參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的認證,再一起參加國際航展,打入國際市場。
從高教機、初教機,一路到下一代戰機,展望未來二十五年的國機國造期程,漢翔高層期盼,高教機啟動後就不能停下來,「會一款接一款,不斷地做下去。」
勇鷹不夠勇?專家火力全開回嗆
勇鷹號高教機首飛時,外界曾有諸多質疑。「唉~」,工程專家皺著眉重嘆一口氣,並在白板上畫出機身與座艙圖逐一解釋,該機前座有抬頭顯示器,後座有螢幕,教官可看到學員操作情形,且其他性能與速度均符合空軍需求。
有關滯空時間不足的質疑,工程師解釋,勇鷹號空間足夠搭載相當多油料,滯空時間夠久,可滿足空軍所開出來的需求,提供教學使用所需的滯空時間。
至於降落速度太快,不利學員學習操作疑慮,雖然數據未解密,但據了解,降落速度介於AT-3和IDF之間,取得學員練習與快速適應戰鬥機速度的平衡點。 (相關報導: 新新聞》台灣16萬兵力,怎守需40萬兵的戰場 | 更多文章 )
外界亦曾熱烈討論,勇鷹號後座高度不夠高,教官看不到前面學員的操作。航太專家大吐苦水地稱,其實與空軍原有意採購的義大利教練機M-346相比,兩者後座視野上下角度僅相差幾度而已。「況且M-346後座教官也會被前方座椅擋到,看不到前座。」他再以美國T-38教練機為例,座艙是由F-5E改造,前後座之間甚至用隔艙封起來,根本看不到前座。至於勇鷹號的起落架已放寬距離和加粗,安全沒有問題。(蕭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