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四草只有「綠色隧道」值得去嗎?周邊6處美麗秘境全公開,整區都太舒服啦!

來到四草,玩完「綠色隧道」別急著離開啊!(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四草是台江內海的自然遺址。「四草」名稱由來有一說是因四周長滿海草桐,海草桐稱為「冊」,即「草」的台語讀音「tshó」,因而得名;另一說是,早期先民到四草落腳時,都把草寮搭在長滿海草桐的「草」叢裡,所以當地耆老會說自己是「住在草裡」。

四草開墾移民來自將軍馬沙溝及青鯤鯓,聚落散落於海天一色的魚塭中。四草最著名的景觀是位於台江國家公園的四草綠色隧道,聚落主廟為大眾廟,廟宇就是綠色隧道的起點,附近還有四草砲台及南寮鹽村,因為距離很近,可以一路暢遊。

四草大眾廟與綠色隧道

四草大眾廟。(圖/天下雜誌提供)
四草大眾廟。(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四草大眾廟位在沙丘地上,於台江內海北汕尾南,在四草湖一片魚塭中十分顯眼。大眾廟據傳是原康熙年間台廈道王之麟所倡建,奉祀島上孤魂,廟宇後方有許多墓塚。四草大眾廟側為舊竹筏港的綠色隧道,為台南十分著名的景點,搭船來回解說約需四十分鐘。

因為工作的關係,每隔一陣子我總會因為不同的情況來這裡搭船。從廟側小碼頭上船,兩側的紅樹林不斷向後延伸,直至船駛過灣道,這時兩側樹叢密集交錯,形成枝葉繁密的隧道,當正午陽光直射之際,光線穿透綠葉縫隙灑落大片光束,十分浪漫美麗,若運氣好遇到白鷺飛過,畫面柔美,只能現場體驗。

河道由來是因為清道光年間曾文溪大改道,台江淤積成沙洲,為了能將貨物輸出,改由國賽港(國聖港,今七股潟湖)進出,當時台江地區主要的進出口貿易商「府城三郊」集資雇工開鑿鹿耳門「竹筏港」,以便能進入城西的五條港。

如今竹筏港溪雖不具運輸功能,但這段河道兩岸長滿紅樹林,形成美麗的樹林隧道,透過船上專業的生態解說,讓遊客能清楚認識水筆仔、海茄苳的差別,還可以看到棲息的招潮蟹、彈塗魚。這裡原本只是地方景點,後來也推廣成為外來客到台南玩的觀光景點,成了台江國家公園內最受歡迎的生態體驗之旅。

四草砲台

位在鎮海國小東邊的四草砲台,是安南區內唯一的國定古蹟。道光20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台灣道姚瑩為了防止英軍突襲台灣,於是在四草湖北岸建造四草砲台,與南岸的二鯤鯓砲台(現億載金城)互為犄角,形成拱衛府城及據守安平港的重要防禦設施。當時的規模為總長三十丈的砲墩十座,墩外挖掘壕溝,溝內釘竹籤二萬隻,形成固若金湯的防禦,俗稱「鎮海城」。

由於地形變異、滄海桑田,目前僅餘鎮海國小操場旁的城壘一段,供人憑弔。

南寮鹽田生態文化村

南寮鹽田生態文化村之曬鹽。(圖/天下雜誌提供)
南寮鹽田生態文化村之曬鹽。(圖/陳秀琍拍攝、天下雜誌提供)

位於四草大眾廟西北方,進入安順鹽場前有一、二排兩層樓建築,原為南寮鹽工村,現為鹽田生態文化村。區域內景點除了生態濕地外,包含有完整的瓦盤鹽田,由此再進入列為古蹟的專賣局安順分室、運鹽碼頭、運鹽運河,此處也是台南一處兼具人文歷史與生態的景點。

原安順鹽田船溜暨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出張所

安順鹽場為日治時期台灣製鹽株式會社所開發,取名安順是因鹽田的位置在日治時期為安順庄,安順鹽場於日治大正八年(1919年)開闢,為日治時期第一個新式鹽田,也是日治末期最先進的瓦盤鹽田。 (相關報導: 台南美景真的太強!在地人驚呼「從來不知道」,11處美到落淚的神級秘境全公開 更多文章

1923年,當時的日本裕仁皇太子台灣行特別安排到此地參觀視察,可見安順鹽田在台灣鹽業發展中的重要程度。鹽村西半部為瓦盤鹽田晒鹽,並設有碼頭運鹽,可以直接以船運上「火船」(輪船),東半部為採鹼鹽田,這裡並非以結晶池結晶成鹽,而是直接將鹽滷水以鐵管越過鹽水溪,送到安平煎熬鹽工廠製鹽,安平鹽場於1996年配合開闢科學工業區及自然保護區而裁撤,後來設為台江鯨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