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房門氣溶膠流出風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7)日宣布,台北市萬華區有一防疫旅館爆群聚。它收住從印度入境的媽媽與姊妹,經基因定序後,市長柯文哲說,房間位置相近,可能係空調感染或同時打開門(取餐)時傳染。也可能是天花板連通、送東西等時被感染?
高雄市於4日有一防疫旅館發生在同樓層有4人群聚感染,高市府比對此個案認為,一位國中生爸爸可能於感染期與一位越南入境或一位孟加拉入境者的隔離者,於居住時間重疊。因此懷疑是否因為氣溶膠傳播病毒?強調防疫旅館通風要好,對於沒有窗戶或窗戶釘死的房間,不得再收容隔離檢疫需求者,以避免形成任何防疫破口。
筆者認為,該防疫旅館的318室(案例18942及19100)與317室(案例18833)及322室(案例19108)形成內部走廊轉角曲折區,可能是通風不好導致317室、322室的房門開關時,含有病毒的氣流逸散到走廊中而傳染?有待主管機關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及相關追蹤才能釐清!
房門開啟時,空氣流動係高壓往低壓流動,當317室、322室開起房門取餐或拿東西時,對角房間的空氣會透過走廊互相交換。如果案例18942那時剛好在氣流路徑上,則病毒就有傳染到他呼吸道的風險?儘管案例18942並未擅自出房門,但只要317室、322室「開門拿食物」,則大量的氣溶膠氣可能就會快速流向走廊轉角的通風不良區,經過長時間懸浮在走廊空氣中,感染的機會增加!
今年1月在國際期刊《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發表的文章《Omicron (B.1.1.529) 的傳播 - SARS-CoV-2 在旅行者指定的隔離酒店中引起關注的變體:消除 COVID-19 策略的挑戰(Transmission of Omicron (B.1.1.529) -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 in a designated quarantine hotel for travelers: a challenge of elimination strategy of COVID-19 )》指出:假設染疫者住進防疫旅館,住在房間內了10幾天後,雖然他所住房內物品都已經符合消毒規定,除了房間內、走廊外都有消毒外,門窗也緊閉。但該房內的物品及房內空氣,可能仍然充滿高濃度的氣溶膠?
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 Joseph G. Allen說,健康建築已成為員工重返辦公室的最新誘因!建築的力量不僅可以保護人們免受疾病侵害,而且還可以帶來更好的績效。確保通風系統運轉完善,良好室內空氣品質能確保員工健康和公司生產力。反之,通風不良的房間,建築物,提高人類呼吸道積聚氣溶膠的風險,甚至會感染6 英尺以外的人。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臺灣受得了這樣被黑到2050嗎? | 更多文章 )
建築物通風空調可防治病毒傳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年約有700萬人死於空氣汙染,除了室外汙染外,室內空氣汙染程度甚至是室外的5倍,主因來自建築裝潢產生的甲醛,甚至在房屋裝潢完成的15年後,甲醛仍然不斷揮發持續危害人體。若待在室內時間越長,更可能產生「病態建築症候群」,導致頭痛、胸悶、疲勞易怒、氣喘等,甚至加劇過敏或呼吸道疾病 。就是容易造成住戶身心不舒服、不健康的建築就可以稱為「病態建築」(ill healthy Building)。因若長時間待在不健康建築中,身體就會感到不適,但離開後建築物,症狀就消失了,這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主要起因於室內空氣品質污染導致使用者出現不適症狀,例如室內裝修後,由於建材逸散及換氣不足,令人員感到噁心、全身無力、喉嚨痛、咳嗽等臨床主訴症狀。病態建築症候群也可能造成「多種化學物質過敏症」、「過敏反應」、「異位性皮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