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我很用心融入英國社會」那些逃離一國兩制的香港人, 如今在英國過得怎麼樣?

(BBC中文網)

英國2020年1月底開始放寬BNO身份的香港人移居當地的規定,掀起一波港人移英潮。一年過去了,他們遇到怎樣的挑戰?如何適應、融入當地社會?又怎樣繼續為香港發聲?

「我下了飛機後,就會是另一個身份。」當航班從香港起飛前往英國倫敦、手機再接收不到訊號時,在香港闖出名堂的有機農夫黃如榮才從繁鎖的農場業務回過神來。

他轉過頭,問問身旁的太太,「下了飛機後,我到底要做什麼?」

2019年香港爆發反修例風波之前,黃如榮是經常掛著招牌燦爛笑容、嘴邊離不開宣揚「本地人吃本地菜」理念的有機農場負責人。

而Charlotte則是一名穿梭香港中環、能說會道的公關經理;與愛犬影形不離的Emily是大型社福機構主任級的外展社工,以能藉工作與高風險青年同行為自豪。

一場政治巨變,迫使三人作出離開土生土長之地的艱難決擇。

英國2020年1月底開始放寬英國國民(海外)BNO身份的港人移居當地的規定,讓他們相對容易與家人移居英國,掀起一波港人移英潮。

揮別香港、移居英國時,一些擁有大學學歷、屬中產階層的港人不少面臨要捨棄在香港打拼半輩子的事業,又要忍痛告面別家園的雙重失落,對抵達英國生活後何去何從,模糊不定。

一年過去了,他們慢慢在英國安定下來,有人徹底轉行低技術職位從頭開始,有人學習融入英國社區,同時繼續為香港事務發聲。

農夫:「重新回到起跑線」

黃如榮的鄰居見他把家中後院改造成農地後,受他感染,決定把兩家圍欄拆掉,讓他也把後園部分位置改成農地。

黃如榮的鄰居見他把家中後院改造成農地後,受他感染,決定把兩家圍欄拆掉,讓他也把後園部分位置改成農地。

在香港經營有機農場而聞名的黃如榮,54歲,如許多移英港人一樣,因為目睹香港2019年反修例風波以及《國安法》實施後的轉變,感受到自由等核心價值遭到吞噬,決定為兩名兒子的未來,拋下在港經營已久的事業,在2019年12月1日舉家移居英國。

昔日,他在行內創出聲望,時常有媒體訪問他推動本地農業的理念。 在前往英國的飛機上,有電視頻道剛巧播放他接受訪問的片段,在自己的農場娓娓道來耕作理想。

在英國還能再執起自己鍾愛的鋤頭嗎? 這個問題在香港前往倫敦的十多小時航程中,一直盤旋在黃如榮的腦海裡:「究竟來到這裡生活,需要把理念放下嗎? 」

他最後的落腳地在倫敦西南部京斯敦的新穆爾登,該處並非郊野,耕作空間有限,但他仍望奮身一試。

黃如榮在義務為京斯敦環保中心的花園作打理。

黃如榮在義務為京斯敦環保中心的花園作打理。

在新地方,黃如榮沒有數以萬計平方呎的大農場,沒有專業團隊在背後支持,他選擇在家裏的後院約四百呎大小的空間種植港人愛吃的菜心、韭菜和唐生菜。

他把那片「小農場」稱為香港農場的英國分部,並開創新的經營模式,為有意種植的客人提供菜苗、改造後院成農地的服務。

「我無法進行生產農業,就轉為服務農業;由賣菜轉作為賣菜苗;由提供蔬菜予客人到教授客人如何種植。」他說。

現時黃如榮已累積了約百名客戶,當中大多為港人,但亦有英國本地人。

在香港以往的名聲,也令他移英後的生活,備受關注。

「當你在香港的農業已具代表性,為標誌性的人物,大家對你有一定的期望。 但你到了英國,只能在後院裏種耕,人人都有後院吧?...... 你要拋開別人對你的看法,接受重新回到起跑線。」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美國預計不會重返TPP,但拜登政府將以「印太經濟架構」制衡中國 更多文章

為了爭取更多耕作機會和廣結志同道合的朋友,黃如榮每周皆會在當區花藝會和環保中心擔任義工,幫忙打理中心的花園和花槽,主持種植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