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日,中國上海與深圳兩地股市同步大跌,引發中國股市多頭行情是否結束的疑慮。不過,緊接著三個交易日,多頭就收復七月十六日長黑K棒一半的失土,讓不少投資人重新燃起信心。
「財報利多」造就六月陸股榮景
群益中國新機會基金經理人洪玉婷表示,五月之前,中國股市的表現有點隨波逐流,同樣都是受惠於市場資金過多;不過,六月開始,中國股市似乎變得有些不一樣,基本面加上部分企業獲利傳來捷報,業績股領漲,讓中國股市表現得相當亮眼。
洪玉婷指出,這一波中國股市的上漲,中小型企業的表現特別突出,或許與中國創業板與中小板的企業獲利預告規範改變有關。二○二○年起,創業板取消七月十五日前所有公司預告上半年財報的強制規範,許多業績表現突出的公司,紛紛在六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段期間發布財報利多,因而造就這一波中國股市的榮景。
就洪玉婷的談話分析,七月十五日之後,中國股市恐怕會少了財報利多這個有利於股價上漲的因素。
這一波中國股市的上漲可說是由創業板領跑,而近期創業板的換手率再度超過五%,就歷史經驗來看,這其實有點過熱的跡象。洪玉婷認為,這時中國政府適時地降溫未必是壞事。七月十六日中國股市大跌,或許可視為短線獲利了結賣壓所造成的回檔。
拉長來看,中國科技類股其實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發動上漲攻勢,換句話說,科技類股已整整上漲將近一年的時間。洪玉婷指出,科技類股急漲之後,市場開始擔心本益比是否有過高的情況。
不過,就歷史經驗及產業趨勢等面向來看,5G、醫藥、新能源等相關科技類股的企業,獲利展望仍偏向樂觀,推測科技類股上漲周期可能還沒有走完。
就上證指數來看,一六年以來,大多在三千點上下五百點這個大箱型之間上下震盪。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股市,通常會和該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有某種程度的關聯。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放緩,但基本上仍然維持著正成長,但上證指數卻無法突破三千五百點的天花板。
洪玉婷認為,這或許與上證指數的編製有關。近期市場傳聞,上證指數有意調整指數編製的結構、內容,納入更多象徵新經濟的公司,值得投資人多加留意。
中國貨幣與財政政策短期變化不大
洪玉婷表示,上證指數若能適時地調整成分股,除了過往的金融與地產族群之外,更充分地反映中國經濟與產業的現況與生態,或許有機會走出一番新氣象。
據觀察,部分中國投資機構評估,上證指數應該有機會突破三五○○點大關,蓄勢挑戰三八○○點。洪玉婷表示,其實上證指數當中不乏許多個股漲幅遙遙領先大盤漲幅的例子,所以投資其實不用太在意指數高點,「重個股、輕指數」應該會是現階段較好的投資策略;畢竟中國股市目前應該處於「結構性上漲」,而非「全面性上漲」的階段。
中長期來看,要研判中國股市的後勢,需多加注意中國政府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附帶一提的是,中國統計局近期公布中國第二季GDP年增三.二%,雖優於市場預期的二.四%,但失業率改善的狀況並不理想。據此研判,中國政府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短期之內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尤其是影響股市資金動能的貨幣政策,馬上拴緊水龍頭的機會應該不高。
過去台灣投資人習慣透過指數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TF)參與股市的多頭行情,但有趣的是,即使是槓桿放大的正二型中國股市相關ETF,今年也被不少主動型中國相關基金打敗,主要是創業板等科技個股都活蹦亂跳,但ETF未必能投資這些個股。
洪玉婷建議,因為「重個股、輕指數」,所以有意透過基金參與中國股市的投資人,最好以主題式的中國相關基金做為觀察重點,因為這類型的基金可以將投資的範疇鎖定在成長股。
可定期定額買基金參與中國股市
就長線來看,十一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也有可能是影響中國股市後續走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倘若是拜登(Joe Biden)當選,行事風格較容易被預期,可以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投資市場有可能從中性偏多的角度來解讀。 (相關報導: 訂單塞爆!聯電股價爆量攻漲停,攀上12年新高 | 更多文章 )
就操作面來看,洪玉婷以自身的經驗提供建議,投資人若看好中國股市後續的表現,不妨用定期定額購買基金的方式參與,因為單筆投資通常不容易判斷投資時點,而定期定額則可省去這樣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