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什麼鬼!你這小屁孩」當你家孩子指著別人大罵時,身為父母別只是大聲喝止他!

當孩子能夠接納自己的不足並勇敢面對時,他的自尊才會穩固。(示意圖非本人/PROToshimasa Ishibashi@flickr)

孩子很需要被看見:總是把自己放的很大,只是一點點不舒服就嚷嚷半天?

如果今天有人稍微一點點的「惹到他」,儘管只是輕輕的按到他的小拇指,他也會立刻的跳起半身高,然後一迴旋的轉身,刻意帥氣又偽裝成蠻不在乎的指著你的鼻子,大叫:「耶...耶...,搞什麼鬼阿!你這個小屁孩」。

這所有的言行舉止,就是要人知道:自己,宥辰,是一個如此獨特,厲害,不是你這個什麼東西,可以隨便招惹的人。

宥辰期待自己能夠被別人看見,希望自己能成為團體中有份量的人,所以當他被別人稍微碰到的時候,就用帶著挑釁意味的言語來引起他人的關注。

因為人際互動技巧的不足,這種譁眾取寵的表達方式,讓宥辰以為是個絕好的人際互動方法。

當然,這只是他以為的!

2
孩子為什麼要這麼花費心力製造出這種感覺呢?(圖/MIKI Yoshihito@flickr)

像「你這小屁孩!」這種無傷大雅又嚷嚷半天的方式,當然會讓自己聚焦在目光下,偶爾還可以贏得許多歡笑聲,而宥辰感受到大家給他的「熱烈」回饋時,以為自己是被別人喜歡、被支持的,再加上這句話沒有太過強烈的人身攻擊意味(意指針對人格),就算事後檢討時也能夠用開玩笑的理由打發,因此藉著這樣的方式,調動許多人的情緒,營造出「大家會隨著我而欣喜萬分」的感覺。

孩子為什麼要這麼花費心力製造出這種感覺呢?除了他以為可以建立關係之外,其實這句話還有墊高自尊的功用呢!有這麼多的好處,現在你知道為什麼你怎麼千叮嚀萬囑咐請孩子不要講這些話,他們還是拚命講了吧!

自尊的建立是立基於自我認識與自我接納,由於宥辰的真實能力與他對自己的理想期待間有不小落差,因此當發現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呈現出心中的理想狀態時,最便捷有效的遮掩方式就是「將別人踩在腳下」,當然這裡指的並不是真的用腳踩,而是一種心理地位上的優越感,「只要有人比我差,那我就還是不錯」的想法來說服自己,能讓宥辰不用辛苦的努力要求自己,加強自己的能力以拉近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你這小屁孩』這句話就是宥辰讓自己處在上位者姿態的策略,雖然會得罪人,但是相較之下我覺得開心,而且很像很多其他人也覺得很開心,這筆買賣實在十分划算,不是嗎?

面對這類型的孩子,教訓他的時候他有很多歪理,放任他繼續好像也說不過去,讓爸爸媽媽實在很是頭疼,若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出現時,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一、平日多發掘:帶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與限制,學會接納自己也有不擅長的地方,瞭解並非事事都需要一較高下。

舉例像是:「我發現你跑步好像很厲害耶(你有發現嗎?),然後你比較不喜歡畫畫對不對?媽媽也是比較喜歡游泳,不喜歡唱歌。

每個人都有自己厲害的地方與不厲害的地方呢!

二、問題發生時先確認:關心孩子當下的狀態,以及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須特別注意要用關心的方式而非質問的口氣,以免得不到真實的回應。

舉例可說:「疑,小…屁…孩…什麼意思啊?」

千萬不要這樣做:「你為什麼又罵人,又講一些奇怪的話…。」(接著大飆罵) (相關報導: 有時「溫柔」比辱罵更可怕!她30歲的弟弟整天在家不工作,她這樣對母親說 更多文章

三、思考其他的達成目標管道:條條大路通羅馬,想要完成一件事,且達到同樣的效果,並不會只有單一的方式,帶著孩子找出其他可能性,對錯先不用太過於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