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寶寶已經長得這麼大,變化也很快吧?這段期間,各位想必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和犧牲。寶寶原本身子那麼小,脖子也抬不起來,現在他已經可以自己站立,扶著家具一步一步向前走了。7個月大之後,寶寶的手越來越靈活,指頭可以像鑷子一樣抓起豆子之類的小東西了,所以家長應特別留意別讓寶寶把小型異物放進嘴巴裡。此時期寶寶出現笑聲,開心的時候動作會特別敏捷。
不過,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變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寶寶通常在六個月大之後開始與父母親建立所謂「依附」的獨特關係,變得非常害怕陌生人。
開始與寶寶建立依附
所謂的依附是指「寶寶對與自己互動最多的人—母親(父親)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聯繫關係」。依附可以說是母親與寶寶之間愛的連結,它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堅定(9-10個月大左右最容易產生依附)。
通常在情緒穩定的情況下,寶寶並不會偏好父母親的任一方,但是當他受驚嚇或焦慮時,一般都會去找媽媽。此階段沒有比建立親子間穩定依附關係更重要的事情了。
但父母該怎麼做才好呢?關鍵就在於以一貫的育兒態度,合宜處理寶寶發出的訊息、積極回應他的需求。
首先應提升自己的敏銳度,仔細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並且能靈活、有效地處理不同的狀況。還有另一項要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影響父母對待寶寶方式的環境因素。
例如,父母遇到健康或經濟等生活上的困難,通常也會疏於照顧寶寶。夫妻感情也會影響親子關係,因為感情和睦就能互相扶持育兒事務,對寶寶的照顧帶來正向影響。
因此,為了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夫妻應用心維護幸福的婚姻,這樣才能讓寶寶信任你,並且在往後的日子裡對自己和他人懷抱信任,打好之後對事情的信賴基礎。
抱持著自己有需要時父母都在的信念,寶寶才能透過雙手的觸摸、嘴巴的吸吮,來認識自己與外界的關係;亂扔手邊的東西或玩具,測試自己的能力、觀察周遭世界的變化。這種信任感將左右寶寶的性格,而深度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佛洛伊德與艾瑞克森等精神分析學家認為,人生中幼兒時期的經驗將會對未來造成無遠弗屆的影響。他們的主張不但影響了許多發展心理學家,而且在各種領域上都獲得了證實。最經典的就是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所發表的「銘印(imprinting)現象」。
洛倫茲發現小鴨破殼而出之後若直接由他照顧,小鴨就會像跟著鴨媽媽一樣跟隨他。天鵝、鴨子等鳥類的雛鳥都有跟隨母親的特性,只要小鴨在剛出生的特定時間看到某個對象,牠們就會把該對象當成母親跟隨。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段之後,不論看到任何對象都不會出現銘印現象。也就是說,銘印現象是有關鍵時期的,在期間內的任何行為都會持續一輩子且不可逆,由此證明了出生早期經驗的重要性。
如果在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時期無法建立依附關係,將會帶給寶寶對社會整體的不信任。千萬忘別忘了,這種不信任感是不可能改正、不可能重來的。
尊重寶寶的氣質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有的溫順懂變通、有的慢吞吞、有的愛挑剔。氣質在生物學上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和處事方式,從早期就能看出,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
寶寶的行為方式其實發自於天生所屬的氣質,因此你不需要有任何焦慮或自責。寶寶的氣質會深深影響親子互動,面對不同的氣質,父母的育兒方式也會不同。
家有溫順型寶寶,父母相較輕鬆省事,但這樣的寶寶因需求少,常有需求時很容易被忽略。慢中郎寶寶活動量小,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情緒表現不明顯,加上此時期的活動範圍不大,因此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然而磨娘精的寶寶照顧起來就累了。他常帶有負面情緒、睡覺時間不定且難哄入睡、極為活潑好動又拒吃副食品,諸如此類的行為讓父母心力交瘁。
然而,不管帶孩子有多累,你都必須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這樣才能改變親子關係。寶寶一哭,父母就必須處理。
磨娘精寶寶出現焦慮等情緒表現時,若有父母親的回應和保護,就能讓親子關係轉向正面發展。因此你不妨認為寶寶正在積極、敏感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並且盡量讓自己保持平靜,降低對他的限制、從容面對問題。相信如此一來寶寶就會好好適應的。
當然,要耐著性子細心照料一個愛反抗、好動善變的孩子,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遇到這樣的孩子,大部分的家長會缺乏耐性,不是一味地禁止就是處罰。比方說會不顧寶寶作息的不規律性,就一味地要求他在固定的時間喝奶、睡覺,這樣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時候,寶寶面對刺激的反應也會更強烈,對父母強制性、處罰性的行為更加抗拒。面對磨娘精寶寶,父母應該更有耐心、給他時間去經歷新的變化,才能把挑剔性格可能有的不適應行為降到最低,讓親子關係正向發展。
做個好學的父母
不論寶寶的氣質為何,想要做個成功的父母,就必須每天學習新東西。做父母的,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經驗來學習。從「努力與成功」的經驗中能學到東西,也會從「失敗」中獲得啟發。
成功時應複製經驗,失敗時則回頭檢討每個環節、找出更有效的方法。那麼,想要成功、有效率地帶孩子,還有什麼學習方式呢?
第一、與有育兒經驗的家長、朋友、親戚聊一聊,從他們的經驗談得到許多事例和建議。
第二、去尋找育兒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或是到聊天室和大家討論。
第三、親子雙方都難以解決的領域,則尋求專家的幫助。不能光聽一聽專家建議就好,還要親自去實踐。重要的不是找到的資訊好不好,而是你有沒有真正落實這些好的資訊與建議。以上我的這些資訊和建議也希望你能參考,依照寶寶不同的發展階段陪他玩遊戲,因為玩遊戲是寶寶全方面發展上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件事。
隸屬於Anoori公司,由幼兒教育、特殊教育、發展心理學等兒童發展專家所組成,是韓國唯一針對0至7歲兒童研發各階段教養知識的研究機構。為提升兒童全方位成長發展,致力於最佳遊戲內容開發、專業人力培育、父母教育、實際案例核心的兒童發展研究,同時也提供以遊戲研究為目的的多種家庭訪問之幼保服務,是韓國「青潭洞」地區雙薪家庭心目中首屈一指的幼保諮詢企業。曾於SBS電台〈8新聞〉節目以「人氣幼保服務」受訪,並且受邀在SBS〈我的孩子改變了〉、JTBC〈家事之神〉等節目擔任來賓與諮商專家。自2014年開始與首爾市女性家族部「救世軍單親不寂寞」支援單位,以及「墊腳石」、「MOU」等單位合作,為社會貢獻不遺餘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系學士、紐約大學發展心理學碩士,目前在首爾大學攻讀博士。擁有美國卡爾森兒童發展研究所、華盛頓國立靈長類研究所、紐約文化發展教育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經歷,且具備雙語學校與家庭諮商等實際操作經驗。目前在Anoori韓國家庭保育研究所擔任研究員,負責父母教育開發與經營。
美國西伊利諾大學特殊教育學士、檀國大學幼兒特殊教育碩、博士。興趣是幼兒動機問題行為預防與指導,譯有相關著作並進行研究。目前在大學教授幼兒教育課程,同時擔任Anoori韓國家庭保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負責教師教育開發與營運工作。
梨花女子大學學士、淑明女子大學嬰幼兒保育教育博士。曾任淑明女子大學附設幼稚園園長,現為淑明女子大學兒童福祉學系講師。於每日乳業育兒網站「每日寶寶」胎教專家專欄執筆多年,曾任Anoori韓國家庭保育研究所「父母諮商與親子遊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