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喬‧劉浩典觀點:自由與現實政治 —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模式發展圖譜

星國總理李顯龍。(AP)

二〇二〇年全球新冠疫情與其經濟影響已如實地被形容為牽連一整個世代的危機。同樣史無前例的,是對人民行動黨未來發展去向的不確定感已瀰漫於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領導的國家管治模式,已伴隨新加坡人生活逾六十年。

愈來愈多新加坡公民願意支持反對黨,質疑人民行動黨的政策。他們對人民行動黨的管治感到困惑,部分反對黨的政治言行也令他們耳目一新。我們相信,這種新加坡政治發展趨勢頗為健康,新加坡終究不能永遠依賴人民行動黨的一黨領導。反對黨力量能在新加坡國會內壯大,能令國家領袖被問責、受挑戰,他們的治國手腕因而更能精進。一旦人民行動黨再也無法治國,反對黨也能及時肩負重任。

這本書的焦點頗為不同。我們會分析過去人民行動黨如何克服難題,如何藉此保持其執政領導地位。新加坡的國家政治前路不一定會完全取決於人民行動的發展動向,但不能否認的是,人民行動黨已變革自身,認同政治競爭對國家發展有利,且也同意這種趨勢合乎執政黨的長遠利益。

新加坡管治簡史

在過去二十年,新加坡社會已變得更多元。新加坡民眾受無遠弗屆且自由奔放的互聯網薰陶,強調霸權與家長式管治的人民行動黨漸與民眾脫節。民眾不時提醒人民行動黨,他們需要的,是具競爭力但不高高在上的領袖。不過,除了一九九〇年代初稍微自由開放的短暫時期外,人民行動黨一直以行動表明,威權比問責重要。

與此同時,人民行動黨政府也受讚頌。一般人認為,這個政府的政策反應快捷,極具遠見,政府官員能幹且具適應力。在很多社會之中,仇恨與恐懼情緒充斥,社會隨抗爭運動、身分政治、政制失信於民而分裂。於十多年前全球金融風暴之中,這種趨勢已有跡可尋。在全球疫情之中,這類社會矛盾更是愈演愈烈。於此背景下,新加坡的技術官僚能夠得到民望,其實彌足珍貴。

人民行動黨政府面對的十字路口

我們相信,至少在未來十年,人民行動黨在崇尚威權與極具適應力之間的雙重性格,將會決定新加坡未來政治發展的走向。這本評論集旨在分析兩點:第一,人民行動黨此一雙重性格有何內在張力;第二,這種雙重性格如何形塑新加坡的政策與政治。評論集收錄的,有合寫文章,也有個人書寫。有些是數年前的舊文,有些則是因應二〇二〇年新加坡大選而寫的新評論。在我們之前的文章,我們都假設,新加坡政府的內部改革,是應當做的事,且有可能會發生。我們從較正面角度分析建制發展動向,這本評論集也會抱持同一觀點。

我們的觀點建基於三個前設。第一,論者不需要成為執政黨粉絲,認為在受疫情困擾的世界之中,新加坡要生存與取勝,只需繼續由人民行動黨帶領,不需進行政黨輪替。要應對現有危機,新加坡需行動快速,不能在兩三屆大選後才團結一致。我們需要假設,在未來十至十五年,人民行動黨政府仍會在位,反對黨力量不太可能動搖其地位。我們也不希望反對黨能輕易取得政權。相較在人民行動黨崩潰之時取得政權,反對黨若能在艱苦選戰脫穎而出,其質素定會較高。 (相關報導: 林孝庭專文:美國都誤判,風燭殘年的蔣經國真心推動民主化 更多文章

第二,我們主張的變革或許有點激進,但這些主張並不意味徹底離棄人民行動黨管治模式有其必要。在二〇一四年著作《艱難抉擇:挑戰新加坡的共識》(Hard Choices: Challenging the Singapore Consensus)中,劉浩典曾指出,很多影響深遠的政策與改革,都源自人民行動黨的意識形態。新加坡的發展侷限並非源於結構,而是源於管治精英的視野。於本書第六章裡,劉浩典評論疫情應對,並指新加坡政府決策之主要挑戰,並不在於欠缺公眾支持,而在於官員的目光短淺與離地。既得利益者矢志守護現狀,這不令我們感到意外。但不能否認的是,維持中央集權現狀,能令國家領袖有更大空間主導變革。只要有足夠的政治意志,人民行動黨的靈活適應能力也會令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