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的華爾街】被疫情籠罩的中美貿易戰,還要繼續打下去嗎?

(中美貿易戰從2018開打至今。圖片來源:unsplash@morningbrew)

你應該知道的是: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初,學者就曾示警這將是場沒有贏家的戰爭,如今看來果然如此,美方逆差降低實因關稅提高、消費中國製商品減少所致。在疫情衝擊下,川普已經對撕毀貿易協議露口風,看來雙方經貿進一步緊繃,並非悲觀的預期。

中美自2018年貿易戰開打以來,雙方貿易結構逐漸改變,雖於去年年底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貿易戰稍稍降溫,但對於在此之前所實施的貿易障礙,至今仍然存在。舉例來說,美國針對中國約3,6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5%至25%的關稅;中國也不甘示弱,對美國約1,1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

綜觀來說,2019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減少了275億美元,降幅達8.5%,總貿易額下滑了14.6%,其中出口跌12.5%、進口降20.9%。也就是說,中美貿易戰過後,中國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額確實下降,不如以往熱絡。

中美貿易戰,川普與習近平(AP)
中美貿易戰,川普與習近平(AP)

然而,整體而言,雖然少了美國這個貿易夥伴,中國的總出口量卻呈現微幅增加的情況。中國在這段期間,不斷增強與歐盟和東協的貿易,歐盟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對象,而在中美貿易戰過後,東協取代了原本美國第二名貿易夥伴的位置。

中美貿易戰,誰輸誰贏?

中美貿易戰持續了超過2年,雙方高築貿易障礙,高漲的進口商品價格逐漸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兩敗俱傷是必然的結果,我們真正能問的是:誰輸得比較少?

美國長年來對華的貿易逆差,是推動這場貿易戰的一大主因。減少對華的貿易依賴,就是川普當年的主要競選口號之一,若從這個觀點來看,川普確實成功了。在過去12個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2012年以來的新低點。

不過,若細看逆差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商品的消費減少,而不是中國進口了更多的美國產品。華爾街日報指出,要增加中國的消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是針對美國商品,對全球的產品皆然。因為華人文化的儲蓄習慣,讓中國人一拿到錢就想存,而不是消費其他較昂貴的進口商品。

中國人存錢,跟美國又有什麼關係?

你可能會想:這跟我們看到的現象不一樣啊?近幾年來,中國經濟起飛,明明就有大量有錢的中國人,狂買奢侈品、狂掃專櫃貨,中國這一代的年輕人甚至被稱作「中國炫富世代」,各個穿金戴銀、手掛名牌。

不過,從數據上來看,「消費」這個項目僅占中國總GDP的約40%,遠低於美國的69%、或英國的65%。會造成「炫富世代」假象的,只是因為中國近年的GDP成長率都以每年超過10%的飛快速度飆漲,理所當然地讓中國在短時間內,看起來變得非常有錢,但事實上,該國仍維持著極高的儲蓄率。

(中國近年消費雖顯著提升,但儲蓄率仍高,圖片來源:unsplsh@nunomiguelmendes)
(中國近年消費雖顯著提升,但儲蓄率仍高,圖片來源:unsplsh@nunomiguelmendes)

一國的順差必定造成另一國的逆差,中國高儲蓄率的結果,就是其他低儲蓄率國家,像是美國或英國,的虧損。華爾街日報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大量進口到美國的低廉中國商品,已經使美國流失了好幾百萬的本地工作機會。 (相關報導: 美國可能引爆台海戰火?蔡正元揭關鍵原因:美國人無法理解中國崛起 更多文章

現在看來,雖然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減少,但這僅是美國對中國商品需求降低所造成的結果,並沒有改善最根本貿易習慣不同的問題。所以,長久而言,美國對華逆差的減少是否能使美國整體經濟造成正面影響,仍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