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餘音裊裊,中美關係何去何從?這是11月16日會後外界最關切的問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談開始時強調,中美兩國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並表態願與美國總統拜登對此形成共識,積極行動,引領中美關係積極向前發展。由於拜登在「拜習會」聲稱,美國「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峰會一週前美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Sullivan)接受CNN專訪時亦表示,美國正尋求與中國「共存」,而非遏制中國或發動「新冷戰」,因此有香港媒體評論認為,「和平共存」是這次中美視訊峰會形成的最大共識。「和平共存」是前俄共領導人列寧(V.I.Lenin)倡議的概念,旨在規範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關係。中共加以延伸,提出「和平共存(peacefulcoexistence,中共譯和平共處)5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作為實施「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前蘇聯共黨理論家利比迪夫(N.I.Lebedev)認為,「和平共存是國際舞台上的一個特殊階級鬥爭形式、是一個辯證的複雜鬥爭形式,在此鬥爭中,決定一個社會制度較另一個制度優越的因素並非戰爭,也不是軍備競爭,而是經濟、政治、社會及知識等構成國家實際力量的所有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此相互關係會由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在特定範圍的互利合作形式中產生。和平共存並不表示『鬥爭與合作』的自動結合。」由此可見,和平共存具有「既聯合又鬥爭」的意義,而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用競爭定義合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中美在意識形態和制度具結構性矛盾,在地緣政治上亦有安全利益的競爭,故「拜習會」之目的,是要建立一道「護欄」,避免競爭激化對抗,並升高為衝突。所以,合作是為了累積競爭的籌碼,因此未來中美將呈現「兩個穩定對手的不穩定共存」關係。在國際關係領域,領導人之間的峰會,往往是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重要的是會後成立的工作小組作業。蘇利文11月16日表示,未來與中方的會談將「兼及安全、技術和外交領域」,但他沒有明確指出會談討論的具體議題。我認為應是經貿,因其是雙方目前關注的首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