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無奈、覺得自己不幸,成天想死的你,社會學家一語道破你不滿意生活的關鍵

婚姻也好,工作也好,如果只注重門面,最後將招來悲慘的結果,感受不到生存價值的人,都是只靠門面過活的人。(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工作」與「生存價值」在維持健全自我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開始探討這部分之前,我想先舉兩個例子。

我認識一位獨生子,將來得繼承家裡的店鋪,可造化弄人,他偏偏愛上一位獨生女,對方家裡開西服店,需要招納女婿,兩人經歷一番寒徹骨後,仍以分手告終。

男方最後和客戶的女兒結婚了,在長輩和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展開新生活,如此一來,店鋪經營上的難題解決了,周遭人對於這對新人的結合無不感到欣喜,不但雙方家長認同,男方友人也予以祝福,可說是一段皆大歡喜的婚姻。

我偶然受邀參加了這場喜宴,聽見每位起身演講的來賓,都「恭喜恭喜」地對著新人道賀,但在那時,我看到新郎笑容的背後出現一絲陰影。

兩人開始新生活之後有了孩子,看似諸事順利,身邊的人都說:「所謂一帆風順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可是,人往往會在酒後吐真言,我曾聽見好幾個男女在酒醉之後如此爆料:「新郎曾說,那些能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結婚的人好幸福啊!」會說出這樣的話,代表他的生活一定在哪裡出了問題、亮起紅燈。

從外界看來,他們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家庭幸福美滿,又得到眾人的祝福,任誰看了都會覺得羨慕不已,大家總是對他說「你看起來真幸福」、「真羨慕你過得這麼好」。

但這世上,還是有一些儘管身邊的人認為他幸福,心底卻仍覺得自己不幸的人。

因為大家之所以覺得他過得幸福,純粹是因為他的人生符合世間對幸福的定義、他滿足了周圍的人對他的期待而已,符合眾人期待的他,彷彿成為了商品。

弗羅姆提出了「市場取向性格」的概念,並表示「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關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而是如何將自己賣出去」。

在看待他人時,我們總是會先看外在條件,而不是觀察那個人的深層內涵,只要外在條件完整,就會覺得那是幸福。

套句弗羅姆的話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漂亮地『包裝』自己」。

人們不靠自己尋找幸福,甚至連對自己而言,真正的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以為萬事太平就是幸福,不願挑戰人生,最後活得很痛苦,一天到晚嚷著「好想死!」,卻不去解決任何問題。

2
人們不靠自己尋找幸福,甚至連對自己而言,真正的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圖/Pakutaso

真正的安穩、幸福,其實是類似「啊!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湖泊」,或是「呼...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在這些情境下都能獲得心靈的富足。

但不願挑戰人生的人,內心沒有經歷過這種追尋幸福的歷程,他們就像換洗衣物在洗衣機裡不斷被攪動般掙扎地活著,緊緊攀附在周圍的牆上不肯移動。

狗兒無論失去什麼,都可以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反觀人類,就算在社會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地位,也未必能夠活得像個人。

由此可知,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或生存力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選擇職業就是選擇自我

前面提到的新郎,究竟是哪裡做錯了?他錯在過於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

他沒有自己選擇自己的婚姻。其實拒絕父母看中的對象,並不代表辜負父母的心意,套用在工作上亦是如此,不按照父母安排的路走,也不表示背叛父母的期望。 (相關報導: 時間愈不夠用的人,消費方式往往愈膚淺!錢最貴重之禮是「用」,但沒時間怎麼用? 更多文章

無論是多麼出色的職業,如果並非自己所選,日後恐怕都得承受一堆後果,就像老人家進養老院時,內心是否感到絕望,取決於能否自己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