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執政周年:美國會不會再次走向分裂?拜登還有辦法癒合國家撕裂的傷口嗎?

(BBC中文網)

2021年1月,美國 新當選總統拜登宣誓就職。他在競選過程中倡導團結,要讓憤怒和分裂的美國恢復到從前的萬眾一心。

一年過去了,拜登的目標實現了多少?面對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軍力,中國在台灣海峽展示武力決心,拜登是否能讓美國上下擱置分歧、愛國團結?

曾經擔任BBC駐北美記者的尼克·布萊恩特 (Nick Bryant)認為,拜登團結美國的願望仍然遙遠,執政一年各方面情況並不如人意。

拜登宣誓就任總統的那一天,太陽還沒有從美國國會大廈的圓頂上升起,就職典禮平台上的技術人員在測試他就職演說的提詞器,螢幕上滾動播放著美國前總統林肯那篇膾炙人口的葛底斯堡演說。

「87年前,我們的父輩在這片大陸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它孕育於自由之中,並致力於實現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張。現在,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內戰,考驗這個國家或任何一個孕育於自由並奉行人生而平等原則的國家是否能夠長久存在下去。」

當我最初看到總統講台前各個螢幕上的這些葛底斯堡演說詞時,我想這個玩笑開得也太殘酷了:雖然時過境遷,林肯的這些話居然仍然應景。畢竟,那天早晨華盛頓特區看起來像一個軍營。

武裝部隊士兵們就像當年他們的祖輩在林肯時代所做的那樣,為了保護國會不受暴動分子的破壞,在國會的走廊裏睡了一夜。就職典禮平台的腳手架在兩周前1月6日的暴動中還曾用作集結地。美國人再次互斗時,內戰時南方邦聯的旗幟甚至被高高舉起在象徵美國權力的國會大廳裏。

因此,在拜登這位美國第46任總統準備上台時,第16任總統林肯提出的問題似乎特別貼切:這個國家能否長久存在下去?

美國政治問題

林肯雕像

與以往總統就職演說時老生常談的國家復興中心思想不同,拜登在2021年1月的就職典禮重點放在了國家再次團結。 他在講話中的那句「民主取得了勝利」雖然迅速被寫入了歷史書籍,但他有三句話很好地概況了他在總統任期希望完成的使命:凝聚美國、團結人民、團結國家。

然而,一年過去了,對國家團結的訴求聽起來卻仍然如夢如幻。美國非但沒有團結起來,反而處於更加危險的分裂狀態。人們常常感到,唯一讓這個國家緊密相連的就是彼此憎惡。美國似乎在與自己進行一場永遠的戰爭。

在過去的12個月裏,緊張氣氛已經彌漫超出了那些原本長期存在的像墮胎權這類的分歧點。美國已經找到新的爭論話題,疫苗強制接種就是其中之一。美國也發現了打老仗的新方法。批評性種族理論(CRT)的衝突,是美國文化左、右戰爭的最新戰線,是用新的方式來繼續辯論已經有幾個世紀之久的奴隸制和種族隔離遺留問題。 (相關報導: 記者問好問題有多重要?當一個「愚蠢問題」讓美國總統拜登當場飆「國罵」 更多文章

在過去的一年裏,並不是沒有出現可能幫助彌合分裂的時刻。譬如對謀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前警官德里克·蕭文(Derek Chauvin)的定罪,最終卻被那些加劇分歧的事件所取代。對凱爾·黎頓豪斯(Kyle Rittenhouse)的審判是此類加劇分歧的事件之一,這名少年在威斯康星州基諾沙(Kenosha)的種族暴動中槍殺了兩名男子,被裁定無罪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