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虛擬實境運用於教育領域可能產生的問題

虛擬實境應用在教育上,會為台灣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資料照,圖/中保無限家提供)

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產品於2016年開始普及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在遊戲或購物皆會看到VR的身影,對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無可想像的便利。

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如果搭載於遊戲產品上會更具娛樂性與便利性,但是如果將其運用到教育領域,將可彌補過去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AR的突破性就在於它改變了人類看世界的方式,過去如果要在自然課程教導學生如何認識宇宙中的奧妙,不乏教師上課講解或者是秀圖片讓學生看,最多就是放相關影片,使得學生一知半解,無法完全理解宇宙運作的真實情形,而AR可以透過虛擬環境,讓學生直接到宇宙中央去感受行星的運轉,像是親歷其境一樣,學習起來就能更清楚明白其中連結。

Lanier(1987)也提出透過創造虛擬的環境,讓人感到與真實環境一樣,可以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的方式與虛擬物件進行互動。而VR整合繪圖、聲音、影像、動畫及互動設備,使虛擬實境具備三項特色:1. 想像力(Imagination):透過電腦產生的虛擬影像與聲光效果,讓使用者想像自我置身於虛擬空間之中;2. 互動性(Interaction):除了透過模擬場景的呈現,使用者能與虛擬場景物體互動,透過不同輸入設備(像是頭戴顯示器、資料手套、位置追蹤器),系統給予適當的即時反應產生更真實的感覺;3. 融入感(Immersion):結合虛擬場景與各種輸入設備,滿足各種感官的感受而融入其中。VR的特性與互動性讓許多產品乃至於教育領域都讓我們看見了世界的不同面貌,不只侷限於課本上的影像。然而,不同學習方式或設備皆有其優點與缺點,虛擬實境雖然為課堂的教學風貌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可能,但是如果細究探討可能得缺失會發現虛擬實境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受到阻隔、學習彈性降低、設備問題導致學習中斷、增加非必要的教育成本,這些皆是虛擬實境全面運用於教育場域可能帶來的問題。

隨著虛擬實境的運用與教學方式的革新,越來越多的學校運用科技的輔助來達到教學成效。同時,城鄉差距的問題也隨著網際網路的成熟而逐漸消失當中,當教育的使命是讓受教育的學生擁有基本的學習能力之時,科技的運用是不是能夠真正的達到教育的功能與期望,偏鄉與都市在教學資源上面有著顯著的差異,當都市的學生已經走在時代的前端時,偏鄉的學生是不是也能夠擁有相同的受教機會,值得近一步探究。當討論到教育問題時,會從師資、課程、教材、設備等等的角度來討論。 (相關報導: 留台工作也能有世界級舞台!Google亞太最大研發基地落腳台北,看上「這些」優秀人才! 更多文章

20170209-2017台北國際書展9日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參觀,小朋友於故宮攤位體驗VR虛擬實境觀賞郎世寧畫作。(顏麟宇攝)
體驗VR虛擬實境。(資料照,顏麟宇攝)

一、師資問題

2019年即將實施的最新十二年課綱將過去的資訊和生活科技改為「資訊科技領域」,開始強調學生應該學習程式設計的邏輯,透過國小、國中與高中的程式學習之後,能夠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另外,程式設計的學習也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程式設計所牽涉的不只是學生,最重要的是師資問題,科技領域目前師資嚴重缺乏,需要靠教育部的培訓才能因應這一波的課綱改革,然而虛擬實境也是科技的其中一個部分,對於學生來說,如何透過虛擬實境來學習程式或是將寫好的程是放入虛擬實境都需要有專業的師資來協助。教師的部份,將虛擬實境運用於教學現場是目前相當新穎的教學方法,確實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習內容的理解,不過使用虛擬實境來教學不僅只限於某些科目能夠實施,教師是否願意使用也是一大挑戰,臺灣的教學環境目前是以考試領導教學,背多分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雖然使用虛擬實境有助於理解,但依舊不及於面臨考試的壓力。